記者 朱競若
2017年08月07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各方面工作都邁出了積極步伐,取得重大進展。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進一步建設好、管理好大國首都?近日,記者采訪了北京市代市長陳吉寧。
首都工作有三方面特殊重要性
記者:作為北京市代市長,您如何認識首都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陳吉寧: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并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提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戰略目標,全面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今年2月24日,總書記進一步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重大問題作了深刻闡述。總書記的兩次重要講話為首都發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們工作的根本遵循。
我理解,首都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一是政治上的責任擔當。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提高政治站位,時時處處講政治、顧大局,為黨中央站好崗、放好哨。把握首都特點,擔負起義不容辭的國家責任,堅持“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履行“四個服務”基本職責,使首都的發展與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進程相適應,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相匹配。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要堅持首善標準,立標桿、樹旗幟,努力為全國起到表率作用。首都穩,全國穩。要以絕對安全為底線,堅決維護首都安全穩定。二是轉型發展上的率先示范。緊緊圍繞“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將城市發展聚焦到首都功能的實現上。堅持創新發展,全力推進首都經濟轉型,率先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的新路子。充分發揮北京“一核”作用,帶動京津冀城市群共同發展,努力探索出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發展的新模式。三是和諧宜居的典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多從群眾需求出發考慮城市發展,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對標國際一流,提升城市的可持續性、宜居性,努力成為一個有質量、有品位的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
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專業化水平
記者:北京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患上了“大城市病”,請問近年來在城市病治理方面有哪些進展和成效?
陳吉寧: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在于非首都功能過度聚集。近年來,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深入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打出治理“大城市病”的組合拳。在全國率先實施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嚴格有效控制了增量。同時,著力疏解非首都功能存量,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退出一般性制造業企業1836家,整治“散亂污”企業6912家,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421家,部分學校醫院疏解工作也在穩步推進。特別是今年我們把各個專項工作統籌起來,實施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半年來拆除違法建設3057萬平方米,整治“開墻打洞”2.1萬處,城市面貌和人居環境有效改善。
我們堅持以釘釘子精神努力破解超大城市面臨的各種難題。采取超常規措施“鐵腕治污”“鐵腕治霾”,全市燃煤總量從2012年的2300萬噸壓減到今年的700萬噸以內。連續實施兩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目標是消除黑臭水體。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從2011年的1.69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2.43萬噸,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84%。分年度制定實施緩解交通擁堵行動計劃,軌道交通運營里程今年將超600公里,中心城區綠色出行率升至72%。
我們堅持像繡花一樣打理城市。在全國率先推出區、街道、社區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并實現全覆蓋。開展核心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專項行動,創新建立街巷長制,目前核心區所有街道都有了街巷長。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著力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在不斷解決一個一個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構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
發揮好北京的最大優勢“科技和人才”
記者:北京的科技創新引領有獨特優勢,目前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
陳吉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北京最大的優勢在科技和人才。北京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2011—2016年增長5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左右,全國最高。2011年以來,北京地區共有468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國比例超過30%,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20.7%。創新驅動成效顯著,創新輻射帶動進一步增強,中關村示范區實現總收入4.6萬億元,是2011年的2.3倍,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優勢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
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們把科創中心建設的“設計圖”變成“施工圖”,與科技部共同組建北京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創新型產業集群和中國制造2025創新引領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88項任務和127個項目全面啟動。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全力抓好“三城一區”建設,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努力打造北京發展新高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
記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請問北京在這方面有哪些成效?
陳吉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這些年,首都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一是公共服務供給持續增加。養老照料中心、養老驛站基本覆蓋老年人口密集區;實施了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增加學位14萬個;保障性住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農宅抗震節能綜合改造成效顯著;“一刻鐘社區服務圈”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群眾生活更加便利。二是優質資源布局更加合理。鼓勵集團化辦學、學區制改革等,開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建立53個醫聯體,600多家醫療機構參加,優質醫療資源有序向郊區轉移。三是公共服務領域改革不斷深化。今年又啟動了醫藥分開綜合改革,3600多家醫療機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整體推進考試招生等教育體制改革,入學機會更加公平。四是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1.5%以內,建立與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掛鉤的社保標準調整機制,率先建成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我們將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問題,堅持落細落小、多辦實事,努力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取得新進展。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07日 13 版)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