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6日09:54 來源:河北日報
□記者 龐 超 賈 楠
硬仗面前,壯士斷腕的勇氣與決心必不可少;破立之間,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時不我待。
這是河北的決心,更是河北的行動。
中航通飛華北飛機工業有限公司實現了飛機研發、設計制造、通航運營服務等全產業鏈發展,一個嶄新的航空裝備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長城汽車不僅大手筆投資50億元建成中國最大的整車研發機構,還把技術研發中心建到了汽車強國日本。
石藥集團把制劑生產線升級為“智能車間”,大幅降低了阿司匹林生產成本,每年能為全國減少用藥成本18億元。
……
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征程上的河北,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足跡。
“河北要樹立知難而上的必勝信念,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
“在改革創新、開放合作中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河北經濟結構調整作出重要指示,為河北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牢記總書記囑托,落實總書記指示,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在穩中求進中推動河北又好又快發展。
堅決去——牽住“牛鼻子”,深化去產能,全力!帮埻搿
先失落,后欣慰,再到信心十足。近一段時間,何海濤的心情可謂跌宕起伏。
半年多前,伴他工作十幾年的河鋼承鋼2號450立方米高爐因去產能被拆除,讓老何的心情失落到極點。 “這可是廠里的‘效益爐’!”何海濤說,眼看它被拆了,心里真不舍得!
高爐拆了,老何轉崗到河鋼承鋼生活服務公司當了一名綠化工。在新崗位上工資不少拿,生活有保障。如今,老何想通了,心情好了,信心足了。
何海濤的經歷,見證了近年來河北壓減過剩產能的心路歷程。
長期以來,河北產業結構性矛盾,主要是“一鋼獨大”,突出表現為產能過剩。產能不減、產業低端,長此以往,就會走進死胡同,發展中的矛盾將會積重難返。
今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張家口視察時指出,去產能特別是去鋼鐵產能,是河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硬骨頭,也是河北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關鍵之策。
這點出了河北的癥結所在。省委、省政府深刻認識到,鋼鐵行業無序發展勢必對調結構、轉方式造成重大沖擊,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受,發展也將難以為繼,必須堅決遏制產能擴張,加速轉型升級。
讓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河北加快落地。省委書記趙克志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統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就我省來講,當務之急是鋼鐵煤炭去產能,這是五大任務的“當頭炮”。省長許勤指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扎扎實實推進去產能工作。
目標定了、路徑明了。全省上下迅速行動、抓好落實,全力打響去產能攻堅戰!
行動雷霆萬鈞。兩次化解過剩產能集中行動在邯鄲、邢臺等多個設區市一起打響。
標準要求嚴格。修訂完善的環保、能耗、水耗等6類地方標準,全部嚴于國家標準或行業平均水平;率先在全國將落后產能高爐淘汰標準提高到450立方米及以下,轉爐淘汰標準提高到40噸及以下。
政策精準給力。70多個關于鋼鐵、煤炭去產能的全省性政策文件陸續出臺,為解決好“去誰、去多少、怎么去”提供標準依據。
改革創新推進。武安市巧用經濟杠桿,建起全國首個縣級鋼鐵產能指標交易平臺。遷安市汰劣存優,建立了“指標約束+末位淘汰”的標準體系,精準推動低效產能加速退出。
思想更加自覺。自我加壓,在深入推進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去產能基礎上,我省主動將焦化、火電列入重點去產能行業。
多管齊下、協調發力,緊緊扭住化解過剩產能這個“牛鼻子”,全力打贏“6643”攻堅戰。2013年至2016年,全省累計壓減煉鋼產能4438萬噸、煉鐵4376萬噸、水泥6517萬噸、平板玻璃5906萬重量箱。
去產能用鋼鐵之心,!帮埻搿庇袨槊袂閼。
對去產能涉及職工要心中有數。我省建立“去產能企業和分流職工信息管理系統”,對全省去產能職工統計做到實時更新,175項指標清晰地記錄著每一名去產能下崗職工的安置渠道、安置進展和一對一幫扶情況。
決不把一名職工推向社會。河北統籌平衡去產能、保就業、防風險的關系,多措并舉做好職工安置。我省出臺《關于做好化解鋼鐵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制定了內部退養、促進轉崗就業創業等10項安置政策,并認真落實,讓去產能下崗職工滿懷信心,擁抱新的生活。
田鵬曾是國豐鋼鐵公司的一名職工。企業因去產能停產后,他萌生了開水果店的想法。按照省市制定的扶持政策,他享受到3年免房租、稅收部分減免等優惠政策。如今,水果店每天都能進賬兩三千元,收入比以前在廠里上班時還要高。
劉偉東現在是開灤礦業工程有限公司的員工,曾因開灤集團旗下荊各莊礦業公司資源枯竭、企業停止采煤而下崗。去年開灤集團組建開灤礦業工程有限公司,他遠赴新疆為一家煤礦提供技術管理支持,找到了新的事業支點。
年紀偏大、就業技能差的職工,政府實行兜底援助,提供交通協管、社區服務等30多種公益崗位,讓他們生活有保障。
精準細致的安置政策,保住了去產能下崗職工的“飯碗”。去年我省分流安置去產能職工5.78萬人,安置率達到99%。
主動調——延長產業鏈、研發新技術,傳統企業“長大于消、長優于消”
前兩年壓減了鐵產能52萬噸、鋼產能200萬噸,今年還將再壓減鐵產能52萬噸。近三年來,河北敬業集團壓減鋼鐵產能的力度持續加碼。
未來的出路在哪兒?幾萬名員工又該走向何處?這讓董事長李趕坡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不把去產能當‘包袱’,要當作一次機會!崩钰s坡思考后認為,不能死守一業,要千方百計創新業。他多方調研后發現,3D打印在國內處于起步階段,關鍵原材料生產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生產成本較高,市場基本處于空白。
李趕坡認定這就是機會:要研發新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多次對接洽談后,敬業集團與位于北京的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達成技術合作協議,建成國內首套微細金屬粉末制備生產線。
過去只做鋼鐵,如今產金屬粉末。同為金屬,但價格卻有天壤之別。由于新材料可廣泛用于3D打印、激光熔覆再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市場前景廣闊,產品供不應求。
“兩公斤的金屬粉末居然能賣出一噸鋼的價錢!”李趕坡說。集團增材制造項目總投資20多億元,建設了粉末制備、3D打印、激光熔覆技術等4條生產線,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45.5億元。
傳統企業立足原材料工業基礎,通過科技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實現“長大于消、長優于消”。敬業集團的發展新路子,正是河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面鏡子。
河北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產能過剩問題較為突出,“兩高一低”的產業結構,一直制約著我省經濟發展。
把消耗高、排放大、污染重的產業去掉,騰出資源和市場發展產品更高端、資源能源消耗更低、污染排放更少的產業。
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與信息化融合,提升品質,創新產品,更好地適應需求變化。支持鋼鐵、煤炭、建材、采礦企業轉型發展。下大力推進更有質量的投資和項目建設,以優質增量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質量強省和標準化戰略,完善質量體系,創造更多河北品牌,讓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
用智能制造、工業設計等路徑為傳統工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石家莊四藥對“機器換人”上了癮。物流車間的機器人代替了碼垛工,包裝車間的智能生產線“解放”了數袋工,原來用工最多的兩大車間省出近3/4的人工。“‘機器換人’不簡單!笔仪f四藥設備總監劉苗認為,老產線進行智能化升級,把企業多年積累的技術、經驗嵌入到智能制造體系里,實現了企業組織流程、運轉模式的高度集成,競爭力成倍提升。
抓好創新驅動,看準細分市場,增強供給能力。靠煤機產品“吃飯”的石煤機公司,近年來因煤炭市場萎縮訂單銳減,一度陷入困境。煤機產品不行了,但企業出色的制造加工能力還在。經過調研,企業決定創新供給,把突破口選在新型環衛車上。他們先后研發洗掃車功能拓展技術等多項新專利,提升了車輛節能性、便利性。如今環衛車產品供不應求,企業再獲新生。
著力質量引領,提升供給水平。凌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牢牢占據著高強度、輕量化汽車安全防撞系統產品和車身結構件系列產品,低滲透、低排放汽車尼龍管路系統和汽車橡膠管路系統產品,市政工程塑料管道系統產品三個全國市場第一。成績面前,企業負責人揭秘經營之道,就兩個字:質量!罢J真對待每一件產品,決不把一件不合格產品交到客戶手中!
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傳統產業企業,打開了河北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新天地。
產品結構在升級。鋼鐵工業在去產能的同時,產出更多高附加值、高端產品。今年上半年,熱軋薄板產量增長24.5%,厚鋼板產量增長18.4%,輕軌用鋼材產量增長6.1%。
企業盈利在增多。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保持在兩位數以上較快增長,利潤總額1332.4億元,同比增長14.4%。
產業結構在調整。去年,河北裝備制造業超過鋼鐵業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今年上半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可比價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27.1%,比鋼鐵工業高2.3個百分點,第一支柱地位更加鞏固。
加快轉——打出培育新動能“組合拳”,產業架起新的“四梁八柱”
如同真人般大小,皮膚富有彈性,手臂能夠擺動,可以語言交互……這款叫“類人智械機器人”的新產品,即將在廊坊中關村軟件園人才與產業創新基地誕生。
它的設計制造者張燧,是美國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學數學博士。今年2月份回國后,張燧萌生了制造機器人的想法。隨后召集了11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用兩個多月時間創辦了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初創的企業雖小,但未來前景很大。這類機器人可用于旅游互動、學習生活陪伴,比工業機器人市場更廣闊,有望為廊坊培育一個新產業。為此,廊坊中關村軟件園人才與產業創新基地免費為他們提供了2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3年內無償使用,大到企業注冊,小到水電保潔,都不用張燧操心。
張燧制造的機器人就要投產了,廊坊的新動能也在一點點集聚。這樣的事,已在全省蔚然成風。
去產能,基礎在破,關鍵在立。只破不立,新產業新動能成長不起來,結構優化升級任務就完成不了。
推動產業結構實現戰略性轉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更大的力度抓好新動能培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加快形成新的“四梁八柱”。
為此,我省出臺了《關于加快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河北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省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為培育壯大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產業、生命健康產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新興產業集群建立保障和推進機制,打造新的主導產業,加速培育新動能。
得益于培育新動能打出的“組合拳”,河北產業新的“四梁八柱”加速形成。
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創新,進入新產業、新領域。唐山晶玉科技有限公司的藍寶石多線切割機,在200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優秀工業設計金獎,成為河北首個獲此殊榮的工業企業。
河北創新28條、科技改革119條、創新創業15條、知識產權18條、科技金融16條……務實具體的科技創新政策密集出臺,讓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為重要支柱。2016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41953家,比2014年增加了28331家;科技小巨人企業2162家,比2014年增加了1552家。去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31家。
加快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最大限度吸引京津技術到河北孵化轉化。我省的保定、張家口等地與北京中關村開展協同創新和園區共建,永清縣與北京亦莊合作共建北京亦莊·永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三年間,先后吸引了1300多家京津高新技術企業落戶,為河北轉型升級打造新引擎。
來自省發改委的統計數字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河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11.8%提高到18.4%。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服務業領跑整體經濟,裝備制造領跑工業……剛剛發布的今年上半年經濟發展成績單,展示出我省轉型升級的最新成果,也體現出河北新舊動能正在加速轉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