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在“貴州屋脊”書寫壯麗青春——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海嘎村“第一書記”楊波

    2016年06月27日14:35    來源:貴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楊波向記者展示自己第一次下鄉扶貧時使用的背包。

    互聯網時代,邊遠貧困山區與城市一樣能享受互聯網的便捷。

    掛起作戰圖,排出時間表,大灣鎮海嘎社區實現精準扶貧。

    海嘎村也有了自己的網絡銷售——電商平臺。

    大山深處的采訪。

    第三次上海嘎,楊波獨自一人走上了韭菜坪。

    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貴州最高峰,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村就坐落在半山腰上。楊波是這個村的“第一書記”。

    大風呼嘯,遠山如浪,眼前的韭菜坪已初顯“國家4A級景區”的風采,而山腰上的海嘎村,一排排洋樓閣院如珍珠瑪瑙般撒落,也不再是昔日的窮旮旯。

    6年了,有三次選擇離開的機會,楊波卻始終沒有離開。海嘎,曾經是鐘山區一類貧困村,是他心中不變的答案。選擇海嘎,意味著遠離親人;選擇海嘎,意味著吃苦奮斗;選擇海嘎,楊波沒有后悔過。

    三屆駐村,6年堅守,楊波把精力和感情全部傾注進了海嘎村,他幫助群眾拔掉“思想上的窮根”,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幫助村子走上產業發展的路子。他用行動,把“共產黨員”四個字刻進了群眾的心里。

    因為成績突出,2013年,楊波榮獲“貴州省同步小康優秀駐村干部”稱號,2015年,榮獲“社會扶貧先進個人”、“貴州省同步小康優秀村第一書記”稱號,2016年,楊波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6月被評為“貴州榜樣·最美人物”。

    “走向實際、走進百姓的心里”

    “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

    這四句順口溜,是貴州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寨海嘎10多年前的真實寫照。1998年,海嘎村才通路通電,“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望天水,一人半分地只能種點苞谷、洋芋和苦蕎。”憶當年,村民苦不堪言。

    2010年,在六盤水市鐘山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工作了6年的楊波響應組織號召,主動報名參加第一批扶貧工作隊,有人不理解:他怎么會選個最偏最窮的地方?

    那一年,楊波28歲。海嘎村人均收入1600多元。

    陽春三月,咬牙辭別妻子和1歲多正在咿呀學語的女兒,楊波上了海嘎村,當了“第一書記”。誰也沒想到,他一當就是6年。

    臨上海嘎,楊波用熒光筆在背包上寫下了“貴州第一村海嘎”的字樣,誓言要讓海嘎成為真正的“貴州高度”。

    可是進村沒多久,楊波的熱血就遭遇了“冷水”。工作開展不下去。

    村民們調侃,“從上面下來個二十幾歲的娃娃,能干出個啥子來?”“農村頭的事情,他哪點會懂。”

    三組羅義薅草時,楊波想搭把手,羅義把鋤頭一轉:“哎喲,楊書記,你們這個手金貴得很嘞,要打臟了哦。”

    面對村民的冷臉,楊波沒有打退堂鼓,而是“厚著臉皮”繼續爭取信任。

    看見村民勞作,楊波卷起褲腳,跳下田坎,一邊勞作,一邊和村民“瞎侃”。

    鎮政府配發的摩托車利用了起來,捎村民、帶東西,只要有需要,能夠做的楊波盡量幫忙。

    村民晏勇重建房子下基礎,剛好碰上的楊波二話不說,挑起裝滿灰漿的水桶就忙活開來。

    村民的信任還在爭取,接踵而來的“工作推進難”又成了另一盆“冷水”。

    “想要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除非你們幫我墊錢還差不多。”

    “修廁所才補貼400塊錢?400塊錢修得了嗎?除非你拿1000塊錢來還差不多。”

    ……

    太多的“除非”!送到家門口的惠民政策,老百姓不搭理,明擺著的好事,卻不要。問題究竟出在哪?楊波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法出了問題。

    為了找到癥結,楊波挨家挨戶走訪,海嘎村百果樹組有3戶人家離村子核心區較遠,來去各要3個小時,路也不好。楊波心里堵著一口氣,硬是走遍了5個村民組365戶,對每家每戶家庭情況進行收集整理。

    2010年8月,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征收,楊波和村干部挨家挨戶去宣傳,可怎么苦口婆心做工作,許多老百姓就是不愿意參與,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四次,泥濘的山間道路,皮鞋跟都崴壞了,效果還是不好。 楊波非常灰心,打電話給父親說了自己心里的動搖。

    當楊波把想法告訴父親,得到的是父親的質問。這個楊波口中“正統偏執”的鄉村老教師告訴楊波:“小波,在哪里工作不是工作?哪樣工作不是人干出來的?我們都是農村人出來的,難道這點苦你都吃不了?做事做到頭,殺雞殺斷喉,既然選擇去了,哪里會有半途而廢的。”父親說了許多話,楊波重新鼓起了勁。

    村民董懷忠回憶:“當時他來的時候,我們確實太窮了。連什么是小康都不知道,對發展沒什么指望。”

    董懷忠所在的“董家院子”,門口的路太過泥濘,下雨時完全找不到下腳的地方,修路的念頭董懷忠起了好久。

    楊波來了后,董懷忠暗自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個“第一書記”雖然年輕,但是勤快,人不錯,就起“心眼”想跟他提修路的事。一次,董懷忠在路上遇到楊波,半開玩笑地說:“楊書記,你看我們這條路實在是太爛了,你從上頭來,想辦法幫我們要點項目。”

    沒想到事情成了。楊波從“娘家”鐘山區民宗局申請下來2萬元資金。錢不夠請工人,楊波就召集村民一起修路。資金有缺口,楊波就和包組干部一家家做工作,又湊了1.8萬元。修了一條長700米、寬2米的硬化路,解決了董家院子出行難問題。

    那段時間,楊波一心撲在“籌錢”修路上,當妻子打來電話,女兒在電話里叫出第一聲爸爸時,他才意識到,自己虧欠妻子和女兒“太多”。眼淚止不住在眼眶里打轉……這眼淚中,有辛酸,也有幸福。

    修路期間,有的村民怕占自家的地,撒潑耍賴,好不容易爭來的項目,差一點就黃了;環境整治,村民一個個在家中躲懶,門捶破了也不開,楊波和村干部只有用自己的行動先干,來慢慢引導他們……

    楊波逐漸意識到,海嘎要發展,除了突破交通地理條件限制,更為關鍵的是讓村民搬掉壓在大腦中那無形的“大山”,才能真正地拔掉“窮根”。找到癥結,楊波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而通過修路這件事,村民開始越來越信任這個“上頭來”的“第一書記”,楊波心里漸漸有了底氣。

    “做好了, 就會留下腳印”

    兩年的駐村時間過得很快,離開時,董懷忠握著楊波的手不肯放下:“我們記得董家院子這條路是楊書記你來了后幫助修下的”。

    回到了原單位,楊波心里卻始終放不下海嘎村。第一輪駐村,自己只是摸清了基本情況,兩年里為村民做了什么?自己能說得出來的只有那條硬化路。楊波不甘心,帶著村民脫貧,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做。

    2013年,又一輪駐村工作開始了,擔心單位會另外派人,楊波早早地找到局領導。

    “小楊,你家里女兒才3歲,老婆又是一個人在家,還要打工。你一去又是兩年,你自己要想清楚了。”

    楊波斬釘截鐵:“想好了。”

    安撫好父母、妻女,楊波再次上了海嘎村。這一次,楊波胸有成竹。

    第一屆駐村結束后,楊波就思索,沒有一個堅強的基層黨組織和一群想干事又能干事的村干部,憑一己之力是無法改變現實的,只有依靠團隊的力量,協作互助,發動群眾,形成發展合力,才能帶領大家發展致富奔小康。因此,回到海嘎后,整頓團隊軟弱渙散成了楊波的第一“要務”。

    楊波明白,當時在村組干部眼里,他就是個外來“和尚”,覺得他不會真心實意干工作。為了消除村干部的顧慮,白天楊波主動跟著村組干部一起下隊走訪,晚上就在村組干部家搭把手做做菜,喝點老土酒,擺擺龍門陣,拉近和村干部的關系。

    村里搞建設,需要搬遷二組村民黃流橋家祖墳,談不下來,楊波和村干部再次上門。76歲的黃流橋倒上滿滿一碗酒,“楊書記,把這碗酒喝了。”一起去的人來不及阻攔,楊波端起碗一口喝完。酒中見真情,事情很快談妥,這件事也讓一旁的村支書楊二福看在了眼里,對這個“小伙子”有了新的認識。

    “我們常說,要著力建強基層黨組織,這不是一句空話套話,在村里工作這幾年,我深有感受,如果說一個村貧窮、偏遠、產業薄弱、民心不齊等問題是一把鎖,那一個有朝氣、有戰斗力、有號召力的村級黨組織,才真正是開啟這把鎖的‘金鑰匙’。”楊波在日記里寫道。

    村支兩委開會,村主任楊金成遲到了半小時,按新規定,需要罰款50元,別人都說算了,楊波硬是堅持要按制度辦。款罰了,楊波晚上主動去了楊金成家,“楊哥,今天的事情你不要生氣。”推心置腹,兩人聊到深夜。

    慢慢地,通過加深了解,村干部對楊波的認識不斷轉變。

    為了讓村支兩委班子煥發生機,楊波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了新的村規民約、規范黨支部學習制度、制定兩委干部管理辦法,要求村干部實行坐班制并納入每月的考核報鎮政府。制度執行起來了,人有效管理起來了,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也隨之逐漸增強起來了。

    為繪制好海嘎的發展藍圖,楊波帶領大家摸遍了海嘎的每個旮旮角角,制定6萬余字符合海嘎村級經濟發展、旅游發展、綠色食品發展的規劃,建立了海嘎小康民情臺賬。

    經過多方奔走,楊波爭取到200余萬元為村里建起9個種植養殖基地,引進苦蕎種植1000余畝,成立“海嘎四季青種植農民合作社”。

    咨詢專家,利用海嘎高海拔、強日照的特點,引導村民種植脫毒馬鈴薯和苦蕎。海嘎村出產的馬鈴薯、苦蕎品質高、賣相好,已遠銷貴陽和云南。

    為保護好品牌,楊波與駐村隊員四處協調,注冊了“黔之脊”綠色食品商標,把“土疙瘩”變成了“金元寶”。

    借2013年韭菜坪開發建設“4A級景區”的東風,為300余名海嘎村民爭取就近務工的機會。

    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等近300萬元,為村里建起了文化廣場。

    看到韭菜坪人氣漸旺,楊波又發動村民組建了導游隊、辦起了農家樂,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寬。

    ……

    事情一件一件做了下來。2015年,海嘎村人均純收入達到7230元,是楊波去之前的4.5倍,村里低保對象只剩下11戶。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家家戶戶建起了小洋樓,儼然成為大山里的現代化新農村。

    楊波立下的志向,正一點一點成為現實。

    “人生一世, 終歸要做點有益的事”

    海嘎在改變。最讓楊波欣喜的是,經過發展,村里喝酒打牌的人在減少,咨詢政策、琢磨路子的人在增多。看到別的村寨搞道路硬化、庭院綠化,村民也會主動來找楊波幫助申請項目資金;看見韭菜坪得到開發,也有人來請楊波幫忙搞特色種植養殖。

    村民羅小平、楊金成、陳二福開起了農家樂;村民王老大、文清山等賣起了羊湯鍋和烙鍋洋芋;村民陳翠福、晏孝元、熊祥開、張貴興等開起了小賣部;村民劉富朝、董懷忠、張貴興、晏朝軍等搞起了運輸生意……

    全村上下的干勁終于調動起來了。

    隨著景區的開發,海嘎“美麗鄉村”建設也進入了快車道。初冬的海嘎,夜晚氣溫低到甚至零下,“穿三雙襪子都抵擋不住腳底的冰冷。”可楊波幾乎天天都“釘在”施工現場直到凌晨。

    ……

    一場生死離別,卻動搖了楊波留在海嘎的心。

    2014年12月12日,楊波的父親病逝。當天,楊波正在海嘎村組織少數民族文化活動。活動的嘈雜聲淹沒了電話鈴聲,再次接到姐姐楊潔的電話時,楊波依稀聽到姐姐說:“弟弟,爸爸走了。你要挺住,快回來。”

    一路哭奔160公里,趕到六枝老家門口,楊波竟一步也邁不開腿。父親就停在幾米遠的地方,遺體已經蓋上白布。楊波恨,自己沒有見上父親最后一面。

    這是有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打擊。

    父愛如山。楊波怎會不懂?自己也為人父。他深知,在海嘎時自己有多想念女兒。

    “小妍凌會走路了。”

    “小妍凌會喊爸爸了。”

    “小妍凌能自己吃飯了。”

    ……

    聽到妻子在電話里說起女兒的每一次成長,楊波又內疚又幸福。而現在7歲的小妍凌,已經會對爸爸說,“爸爸你辛苦了。”“爸爸我努力學習,以后給你錢花,你就不用去上班了。”“爸爸我不騎馬馬肩了,我太重了,你不要太累。”

    和妻子結婚時,沒錢買房子,楊波和妻子就寄住在岳父母家隔壁。房子在鐘山區郊區一個已經倒閉的洗煤廠旁邊,漏水、破舊,妻子一個人把家里的事扛了下來。除了帶孩子,還要去私立學校教書補貼家用,自己幾年來沒有幫娘兒倆補過一次漏水的墻,換過一次壞了的燈泡,妻子想不通孩子還小,楊波為什么要一再去海嘎,常常抱怨,楊波也只能在嘴上安慰兩句。夫妻倆磕磕碰碰這幾年走過來,楊波心里覺得對不住妻子。

    楊波想起自己在海嘎夜晚難熬時,失去信心時,遇到困難時,和父親一次次的對話。現在回老家,父親再不會陪自己喝兩杯小酒,聊聊近況。

    對親人的內疚和自責,在失去父親的那一刻,如洪水般爆發。女兒、妻子,還有不久前剛從手術臺上搶救回來的年邁母親,哪一個不需要自己?楊波暗下決定,2015年結束第二輪駐村后,就不再去海嘎。并寫好回原單位的申請。

    在楊波思想波動的時候,20多位村民代表奔波160多公里來到楊波的老家六枝,為楊波的父親吊唁,他們欲言又止的眼神,讓楊波終不忍離棄。一想到多方爭取來的特色民族村落建設、飲水工程、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開發都還沒有完成,楊波就感到決不能當逃兵,一定要把鄉親們帶出貧困的深淵。

    夜深了,楊波走進母親房間,坐了會兒,起身時,母親開口:“想去就去嘛,家里不用擔心,你爹臨終前說了,喊你不要放棄。這也是你爹的遺愿。”說完,母親別過臉。楊波鼻子一酸,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擦干淚水,背起行囊,楊波再度回到海嘎。

    “楊書記回來了!”村民們奔走相告。三上海嘎,楊波有了新的目標,不僅要脫貧,還要帶領大家找到適合海嘎的可持續發展產業路子,讓海嘎村真正奔小康。

    6月初,妻子楊曉英第一次帶著女兒去海嘎村看楊波。漂亮的路燈、干凈的硬化路、好看的小洋房,曉英沒有想到自己看到的是一個現代化農村,一點找不到人人都說的窮山村影子。村民們熱情地拉著楊曉英烤洋芋吃,劉展英拎著一籃雞蛋非要她收下:“嬢嬢,感謝你們的話說不盡。”楊曉英紅了眼,6年來,丈夫一直在努力,自己還抱怨他什么呢。

    楊波帶著女兒和妻子一路往高處走,上了韭菜坪。

    初到海嘎時,由于基站變壓器故障,海嘎村已經很久沒有手機信號,實在是想要打個電話了,楊波就只有爬到高處,借一下遠處飄來的零星信號。現在,信號暢通了,楊波仍然喜歡爬到高處,因為那里視野開闊,能看到海嘎的全貌,也能看到家的方向。(記者 王淑宜 記者 蒲學光)

    (責編:程宏毅、姚茜)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色图15p| 国产一级视频免费| 午夜免费1000部|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制服|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88av|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免费a级试看片| 劲爆欧美第1页婷婷| 午夜寂寞在线一级观看免费| 午夜无码国产理论在线| 又大又粗好舒服好爽视频| 午夜人屠h精品全集 | 手机看片国产福利| 日本一区免费电影|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 无人高清影视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日韩电影| 国产夜趣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国产A√精品区二区三区四区| 啊灬啊灬啊灬快好深用力免费| 免费观看性生活大片| 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亚洲明星合成图综合区在线| 亚洲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a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雏女强破瓜在线观看| 色偷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波多野结衣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