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七一社區        注冊

    追尋英雄的足跡——奮戰在世界屋脊的英雄群像

    2015年09月06日10:29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追尋英雄的足跡——奮戰在世界屋脊的英雄群像

    總有一些人,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為國效力。

    總有一些人,在人民需要之時,無私忘我,勇于擔當。

    總有一些人,在平凡工作之中,不求功名,默默奉獻。

    這樣的人,都是英雄。

    西藏自然環境艱苦,卻也是英雄輩出的地方。自治區成立50年來,為了西藏的繁榮發展和穩定安寧,各族兒女奮戰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許多廣為傳頌的英雄事跡,也筑就了一座座閃耀雪域的精神豐碑。

    他們選擇堅守,在長期建藏中孕育“老西藏精神”

    拉薩西郊,一座醒目的紀念碑巍然聳立,上面鐫刻著“譚冠三紀念園”幾個金色大字。2014年開園以來,來這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1951年,參與指揮完成和平解放西藏任務后,解放軍十八軍政委、開國將軍譚冠三等西藏工委領導,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明確“開荒生產,自力更生,站住腳根,建設西藏,保衛邊防”的方針,并帶領官兵創建了“七一”、“八一”兩大農場。他們在拉薩河谷砂礫、沼澤地上開荒辟田,種出了糧食和蔬菜,做到了“進軍西藏,不吃地方”,極大鼓舞了駐藏部隊長期建藏的信心。

    半個多世紀以來,為支援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許多內地干部職工跋山涉水來到高原。他們與西藏各族干部群眾一起,克服各種艱難困苦,建設西藏、守衛國土。

    陳金水,1956年從北京氣象學校畢業后,主動要求到祖國最艱苦的西藏去工作,一干就是25年。面對“風吹石頭跑,四季穿棉襖”的惡劣環境,陳金水以帳篷為家,自己挖井,創建了全球海拔最高的安多氣象站。遲暮之年,陳金水又兩次請纓進藏,將33年的人生獻給了雪域高原的氣象事業。

    1995年陳金水離開西藏時曾說:“我一生中三次進藏,現在身體已不如從前。但如果組織叫我再到藏北,我也愿意去,那里是我的老家!

    和陳金水一樣,很多到過西藏工作的干部職工都有著濃濃的“西藏情結”,把西藏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在拉薩,很多人都知道“亞格博”,藏語意思是“老牦牛”,卻叫不出他的真名。他就是吳雨初,一位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藏北高原,又為籌建世界第一家牦牛博物館不辭勞苦的人。

    1976年,大學畢業后的吳雨初選擇了進藏,并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地區工作了十余年。1992年,吳雨初因工作調動回到北京,盡管遠離了雪域高原,但幾乎年年返藏,因為他忘不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牦牛。

    2011年,吳雨初以援藏干部身份返回闊別了近20年的西藏,積極謀劃為牦牛建“宮殿”。如今,令人叫絕的牦牛博物館已在拉薩開館迎客,成為一座以牦牛為載體的藏文化博物館,成為拉薩的新地標。吳雨初實現了多年的夢想。

    如今,年滿六旬的吳雨初,每年差不多仍有11個月生活在拉薩。他說:“今生愛上牦牛,更是愛上了西藏,這里是我的家。”

    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斗無悔。多年來,一批批懷揣理想、奮發有為的干部職工,在西藏頑強堅守、辛勤耕耘,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了貢獻。

    譚冠三、陳金水、吳雨初……一代代各族干部職工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并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成為西藏發展穩定的中堅力量。

    他們選擇擔當,在對口援藏中發揚“孔繁森精神”

    西藏阿里烈士陵園里,蒼柏翠綠,莊嚴肅穆,孔繁森烈士之墓就坐落于此。墓碑兩側的挽聯,是對孔繁森一生的真實寫照,也道出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進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處西藏西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這里高寒缺氧,地廣人稀,每年7級至8級大風占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望而卻步。

    可是,年近50的孔繁森赴任后,在不到兩年時間里,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用輪胎和腳印尋找阿里發展的“金鑰匙”,把阿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上了新臺階。

    1994年,阿里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

    1994年底,孔繁森在執行公務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人們在料理他的后事時,看到兩件遺物:一是他僅有的8元6角錢;一是他去世前4天寫的關于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遺產,簡單而樸實,卻折射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的可貴品質。

    也許是一種巧合。正是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和“長期支援、自行輪換”的干部援助方式,形成中央與全國各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幫助西藏發展的穩固機制。

    一個孔繁森走了,更多的“孔繁森”來了。20多年里,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以孔繁森為榜樣,發揚“孔繁森精神”,為祖國西南邊陲的建設奉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馬新明和孫伶伶便是后來者之一。

    2010年7月,時任北京市委宣傳部機關黨委副書記、基層處處長的馬新明與在中國社科院工作的妻子孫伶伶主動請纓援藏,成為1994年中央開啟對口支援西藏工作以來第一對援藏的夫妻。

    2013年第六批援藏期滿,馬新明和孫伶伶又申請繼續援藏,成為第七批援藏干部,在雪域高原繼續書寫報效祖國、奉獻邊疆的大愛佳話。

    5年多來,馬新明和北京援藏干部們熬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創辦了大型史詩音樂劇《文成公主》,成為西藏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建成了拉薩群眾文體中心、德吉羅布兒童樂園等民生項目,協調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在拉薩舉辦比賽……孫伶伶則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多項重大科研項目。

    由于高寒缺氧,夫妻二人出現失眠、記憶力差等癥狀。馬新明深受痛風、滑膜炎困擾,嚴重時只能拄拐杖開會、下鄉。而孫伶伶不僅嚴重脫發,還患上潰瘍性結腸炎,需長期服藥治療。

    但是,夫妻倆沒有任何怨言。他們說:“西藏已成為我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我們熱愛拉薩,能在這里發揮人生價值,感到此生沒有虛度。”

    全國對口支援西藏20年來,先后有近6000名援藏干部及專業技術人員進藏工作,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不畏艱難困苦,積極投身建設西藏的偉大實踐,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譜寫了對口援藏的光輝篇章。

    20年多年來,“孔繁森精神”就像一盞明燈,激勵和鼓舞著一批批援藏干部,為了西藏的美好未來而勇于擔當、甘于付出。

    他們選擇奉獻,在平凡崗位上踐行“兩路精神”

    “兩路精神”同樣閃耀在地球之巔的這片土地上。

    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批示:“60年來在建設和養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路’精神,養好兩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青藏公路分局安多養護段109道班的工人們,就是“兩路精神”的深度踐行者。

    這個道班因工作地海拔5231米,被稱為“天下第一”道班,贏得無數過往司乘人員的敬意:30多名職工守護著唐古拉山口附近40公里的青藏公路。

    這里是真正的苦寒之地:年平均氣溫零下8攝氏度,最低溫度達零下40攝氏度,一年中有120天刮8級以上大風。往往上一刻還是艷陽高照,頃刻間黃豆大的冰雹便夾著狂風從天而降;空氣中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連說話都氣喘吁吁。

    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養護道路艱難,生活更是不易:他們生活的工區,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島,所有生活物資都得從安多縣運來;每年冬天水井凍住后,只得到六里地外鑿冰化水喝;休閑僅是晚上看會兒電視,或站在院內閑聊幾句。

    因條件太過艱辛,上級部門曾想把這個道班撤并掉,但工人們不同意。因為,青藏公路常被大雪阻斷,需要他們及時處理。

    藏族道班工人們淳樸、樂觀、豁達,在雪域之巔張揚著生命力量。歲月把工作在唐古拉山上的艱辛刻在他們臉上,他們則把安全暢通的“天路”刻在過往路人的心里。

    工區長巴布說:“這條路聯系著漢藏民族的感情,我們在海拔最高的地方養護公路,就是在維護這種感情!

    在進出藏的另一條大動脈川藏公路上,同樣活躍著一群護路人——武警交通部隊官兵。保障公路暢通,完全仰賴于這支交通“鐵軍”。

    川藏公路沿途遍布著崇山峻嶺、懸崖峭壁,地質構造復雜,自然災害頻發。一遇雨季,泥石流、滑坡、塌方更是家常便飯。武警交通部隊每年至少出動20余次完成搶險保通,而每次都要面對危險重重的險情。

    甘于奉獻、不怕犧牲是這支部隊的傳統:1971年,四千多名官兵執行整治改建任務,幾十名官兵獻出寶貴生命;2008年,時任武警交通二支隊二中隊指導員袁耀武剛休假回來,帶著官兵清理塌方,從懸崖摔下犧牲……

    正因為有了武警交通官兵這樣的“路石”,川藏公路才確保了暢通,每年的通車時間達11個月左右!皼]有這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部隊建設、養護、保通,根本難以想象!”波密縣領導如是評價。

    眼下,由于受持續降雨影響,川藏公路多處路段又因泥石流而損毀阻斷。武警交通二支隊官兵冒著危險,在風雨中連續作業以搶通道路,迄今已快10天!

    交通線就是生命線!無數人在為西藏的交通默默奉獻、無私耕耘。

    隨著近年來國家加大對西藏交通建設的投入,西藏交通發展迎來春天。今年6月底,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全面開工建設。

    在高原建設鐵路,面臨很多挑戰和困難,相比于青藏鐵路,拉林鐵路建設同樣不易。全線不僅山勢陡峭,溝谷狹窄,更是我國地殼運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存在高烈度地震、地質斷裂等難題。

    拉林鐵路青年突擊隊隊長侯海云,帶領隊員戰斗在工區,食宿在工地,為把拉林鐵路建設成安全優質的高原鐵路而努力。在建設一線,大批建設者克服嚴酷的自然條件,揮灑汗水,書寫著在世界屋脊上修筑鐵路的英雄業績。

    在建設西藏的宏圖大業中,數不清到底有多少這樣的奉獻者。一批又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干部職工和軍人,和高原各族人民同心協力,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立下功勛,其精神如高原上的巔峰般偉岸。

    在廣袤的西藏高原上,在艱苦卓絕的工作實踐中,先后還涌現出了一大批英模人物:洛桑單增、祁愛群、論白、旦增阿旺、仁那、強秋、金淑萍、白確……他們或舍生救人,或因公犧牲,或因操勞過度而撒手人寰,永遠長眠在這片神奇大地上。

    英雄事跡鑄就精神高地。西藏自治區黨校副教授萬金鵬說,奮戰在世界屋脊的英雄們鑄就的眾多精神品質,是西藏對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貢獻,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青藏高原上生動、具體的體現,深深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

    半個世紀以來,為了西藏的繁榮發展,一代代英雄們,愛崗敬業、創造偉業,拋家棄子、無私奉獻,甚至付出生命代價。他們把青春和人生獻給了雪域高原,留下一座座豐碑,也讓精神的力量屹立地球之巔。

    中華民族素來仰慕英雄,也從不缺乏英雄,在自然條件極端艱苦、發展和穩定任務極為繁重的西藏,更是如此。有理由相信,英雄的足跡和風骨,將不斷激勵西藏人民奮勇前進,在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征程中不斷到達新的高度。(記者多吉占堆、張京品、黃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臺”
    (責編:楊翼、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yy111111少妇影院无码|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资源| bollywoodtubesexvideos|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一级日韩一级欧美|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露脸| juliaann大战七个黑人| 日产精品卡二卡三卡四卡乱码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首页|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 99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成年女人免费v片|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男人j捅进女人p|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4399影视免费观看高清直播|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欧洲美女与动性zozozo|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红色一片免费高清影视|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A级国产乱理论片在线观看|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久久网免费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视频| 免费黄色网址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极品丝袜乱系列目录全集|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男男gay做爽爽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最新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 四虎影院最新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