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10: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民生連著民心。民族地區民生問題解決好了,民族團結就有了牢固基礎。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任務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實處,這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到民族團結進步的大事。
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民族地區往往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后的地方,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民生問題在民族地區表現得更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緊緊圍繞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多搞一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民族團結最現實的表現是民生改善。只有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切實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打下牢固的群眾基礎。多年來,寧夏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任務,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千方百計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從而造就了寧夏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靚麗名片。
切實保障和不斷改善民生,離不開發展。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民族地區,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任務更繁重。但無論如何,加快發展這個要務不能松勁。針對回族群眾最集中、最貧困的西海固地區,我們先后5次召開固原工作會議,出臺了一系列富民惠民的政策措施,上馬了一大批特色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使經濟多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成為全區發展最快、變化最大、城鄉群眾收入增幅最高的地區。實踐證明,只有加快發展,才能有更多的財力、物力來改善民生,民族團結進步的根基才能更加穩固,才能保證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實現各民族的團結和睦,保持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貼民心,把實事做好做細,也離不開切實可行的制度保障。有了制度做保障的“剛性約束”,才能立足長遠。從2007年起,我們每年拿出70%的財政預算,廣泛聽取民意,制定10項民生計劃,并由自治區人代會審定上升為“法治工程”,形成了省級領導領辦、人大督辦、部門和市縣主辦的“寧夏模式”,為各族群眾解決了一大批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受到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
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貼近民心?就是要想群眾所想、盼群眾所盼。從實施六盤山區百萬人口扶貧攻堅戰略,到開工建設投資近40億元的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從在全國率先以省為單位建立起統籌城鄉的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首創了高齡老人津貼、孤兒養育津貼和城鄉居民普惠性健康體檢制度,到逐年增加少數民族教育補助和義務教育專款,組織實施農村中小學營養早餐和營養改善計劃,一樁樁、一件件實事辦到了老百姓心上,溫暖了千家萬戶、溫暖了全社會。
“滄海滔滔,民生不息!泵裆鷨栴}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對民族地區來講,更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只要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任務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實處,就能贏得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形成各民族大團結、全社會同進步的生動局面。
(作者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14日 1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