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習得——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民本篇

    2014年05月15日07: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制圖:潘旭濤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

    典出:《尚書·五子之歌》

    原文: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釋義:祖先早就傳下訓誡,人民是用來親近的,不能輕視與低看;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

    大禹之孫太康,因為沒有德行,長期在外田獵不歸,招致百姓反感,被后羿侵占了國都。他的母親和五個弟弟被趕到洛河邊,追述大禹的告誡而作《五子之歌》,表達怨恨與哀悔。

    遠古“失國”的嘆息,表現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歷數中國的王朝更迭可以看出,政治腐敗、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往往是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顛撲不破的歷史真理。為政者更應認識到這一點,敬畏民眾、敬畏民眾賦予的權力。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3年12月26日)

    典出:《管子·牧民》

    原文: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釋義:政權之所以能興盛,在于順應民心;政權之所以廢弛,則因為違逆民心。

    在中國古代的政統里,天下從來不是一家一姓永久擁有的,而是“有德者居之”。判斷政權是否“有德”的標準,即在于人民是否安居樂業。先秦時代,管仲已經意識到,政權要穩定長久,就必須推行順乎民心的政策。在今天,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民心”在想什么。老百姓有什么困難、什么需求,這是要深入基層調研、走訪才能知道的,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想出來的。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習近平《之江新語·為民辦實事成于務實》

    典出:《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釋義:統治者如果樂于做民眾喜愛的事情,民眾也會與統治者同樂;統治者擔憂民眾擔憂的事情,民眾也會為統治者分憂。

    中國古代政治有“王道”與“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權勢傾軋,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順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要行王道,就要知道百姓喜歡什么,順從民心,“樂以天下”;知道百姓憂慮什么,并且和他們有一樣的憂慮,再努力創造條件,讓他們消除這些憂慮,“憂以天下”。

    孟子指出,民眾快樂,是統治者享樂的前提。若人民生活困苦、妻離子散,統治者卻酒池肉林、花天酒地,那這就不是“樂”,而是敗亡的征兆。在當下,百姓覺得買房、看病、上學難,解決這些困難,就是給百姓創造快樂。踏踏實實辦實事,給百姓排憂解難、不給百姓添堵,才是好干部。

    善為國者,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習近平《擺脫貧困·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干部的臨別贈言》

    典出:漢·劉向《說苑·政理》

    原文: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釋義:善于治國的人對待民眾,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兄長愛護自己的兄弟一樣,聽到他們遭受饑寒,為之感到哀傷;見到他們勞苦的狀態,為之感到傷悲。

    這段話是姜太公在回答周武王關于“治國之道”的問策。他的回答是:“愛民”。怎么做?他舉出了反例:讓農民錯過農時、賦稅過重、徭役頻發、勞民擾民。在農耕時代,是否按照農時耕作,是農民一年生計的決定因素;賦稅和徭役的程度,也決定著人民的負擔輕重。而在今天,這段話對我們的啟示是:給市場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民間的創造力涌流,取消各種條框與限制,不與民爭利。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2013年7月11日)

    典出:漢·王充《論衡》

    原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

    釋義: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過失的人在民間,知道經書有錯誤的人在諸子。

    王充的話啟示著為政者要走出廟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觀察、聽取意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個環節就是向群眾收集意見和問題。有的干部下基層以后,遇見農民,談不下去;遇見學生,談不進去;遇見老干部,給頂了回去。這反映出來的,不僅是溝通方法問題,更是更深層的作風問題,能反映出干部是否真正了解基層情況,是否按照群眾思維思考和辦事。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2012年12月29、30日)

    典出: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原文:同引用

    釋義:在縣衙的屋子里聽風雨中竹子來回擺動的聲音,仿佛聽見了民間百姓在這種天氣里忍受疾苦的聲音。對我們這些小小縣官來說,民眾一枝一葉的小事都牽動感情。

    在中國畫史上,鄭板橋以畫竹垂名。不過,與一般畫竹、詠竹取其“直而有節”不同,在這首詩里,竹是另外一種形象:聽著風雨吹動竹葉的聲音,聯想到民眾的生活狀態。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的鄭板橋,在這里繼承了同樣潦倒的杜甫的精神——生活困苦的詩圣,在風雨中想到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天氣熱了,能否想到戶外作業的勞動者們的清涼問題?天氣冷了,能否想到居民的供暖問題?上下班時,能否想到交通擁堵?每一個干部都應該把這首詩當作鏡子來照一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乎掌。

    釋義:敬愛自己家的老人,也敬愛別的老人;呵護自己的孩子,也呵護別人的孩子:天下可以運轉于手掌之上(喻非常容易)。

    孟子論述的核心,在于統治者要把“人之常情”推而廣之、普惠民眾。這樣“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舉重若輕,核心也在于“與民同心”。實際上,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也隱含著群眾的觀點:在做事的時候,干部要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著想,從群眾需要什么、如何思考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習近平《之江新語·主仆關系不容顛倒》

    典出:《老子·第四十九章》

    原文:同引用

    釋義:圣人以民心為己心,不師心自用,無所厚薄。

    從孟子、管子再到老子,我們看到,積極入世的儒家、權謀機變的法家、崇尚無為的道家,在先秦時代雖然有諸多針尖麥芒、頡頏齟齬之處,但在政治主張方面,有一點達成了共識:以民心向背為本。在這一篇中,老子描述中擁有至高境界的“圣人”,并不師心自用,而是以民心為己心。時下,許多引發政府與民眾矛盾的舉措,諸如上馬環境污染項目、違規征地與拆遷、變賣國家資產等,其背后,要么是官員“拍腦袋”決策,要么是從一己私利、政績出發,這就是以“己心”代替“民心”。

    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

    ——習近平《之江新語·主仆關系不容顛倒》

    典出:《晏子春秋·內篇問下》

    原文:叔向問晏子曰:“意孰為高?行孰為厚?”對曰:“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又問曰:“意孰為下?行孰為賤?”對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賤于害身也。”

    釋義:最高尚的意愿,莫過于愛民;最寬厚的行為,莫過于讓民眾安樂。最卑劣的意愿,莫過于刻薄百姓;最低賤的行為,莫過于戕害百姓。

    “愛民”是立場,更是要求。說是立場,就是要破除官本位、“官老爺”的思想,認識到權力來自于人民,不為一己私利或利益集團服務;說是要求,就是在考慮和解決問題時,時刻從民眾的角度出發,而不是虛頭巴腦地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為了“政績”而做出傷害群眾利益的事情。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習近平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上的講話(2014年1月20日)

    典出:《史記·殷本紀》

    原文: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釋義:人在水中可以照見自己的樣子,在民眾中可以看出政治治理的狀況。

    鏡子不會說謊,總是忠實地反映出美丑。同樣不會說謊的,是群眾的眼睛和話語。政策合乎實際、民眾安居樂業,人民不會違心批評;反之,民眾也不會粉飾。即使能用一些手段“防民之口”,人民依然會用“道路以目”的方式表達抗議。同樣,民眾最了解政策的好壞。對干部來說,這是警醒,更是鞭策——自己說好不算好,民眾說好才是真的好。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7日)

    典出:明·張居正《答福建巡撫耿楚侗》

    原文:同引用

    釋義:治國理政的要害,莫過于使民安定;使民安定的要處,則在于體察他們的疾苦。

    農耕時代,“流民”不僅會影響經濟、影響民生,而且會帶來政治動蕩。因此,“安民”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如何能讓民安?張居正說,要體察他們的疾苦。隱含的后半句,是給人民解決令他們疾苦的問題。但這種“察其疾苦”不能流于“來了看看、慰問兩句、送點東西”的形式主義花架子,而是真正地考察使民眾疾苦的問題,想出對策,解決問題。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

    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

    地方全靠一官。

    ——習近平在同菏澤市及各縣區主要負責人座談會上的講話(2013年11月27日)

    典出:河南南陽內鄉縣衙對聯

    原文:同引用

    釋義:這首封建時代官吏所寫的對聯,生動寫出了地方官的定位與責任。對官吏來說,雖然名為“父母官”,但百姓才是官吏真正的“衣食父母”。同時,“郡縣治,天下安”,地方官承擔著中國最基層治理的重任。在習總書記心中,像焦裕祿那樣,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算是盡到了責任,才能“遂了平生意”。在任上為百姓真正做實事、造福一方,才是每個基層干部應當追求的目標。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習近平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上的講話(2014年1月20日)

    典出:清·萬斯大《周官辨非》

    原文: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釋義: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絲一發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須革除。

    群眾生活無小事。水價上調一分、公交漲價一毛,或是辦證不用來回跑、少一道審批手續,對民眾來說都是影響極大的事情。習近平引用這句話,其意也在于告誡黨員干部,不要放過與群眾有關的任何細節。每一分錯誤,在群眾那里都會加倍負擔;每一分改進,也都會具備乘數效應。

    (整理、釋義:申孟哲)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看高国产精品不卡| 日韩欧美黄色片| 国产乱子伦一级毛片| 91香蕉成人免费网站| 宅男噜噜噜66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一级做a爱免费视频| 2019天天操天天干天天透| 天堂资源在线中文|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tv| 免费国产a理论片| 老公说我是不是欠g了|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色综合| 99这里只有精品| 好硬好湿好爽再深一点h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欧美xxxx喷水|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电影不卡|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99|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aa一级特黄| 好黄好猛好爽好痛的视频| 久久久香蕉视频|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狠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伊人|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青苹果乐园在线影院免费观看完整版|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在线无码一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久久综合久久久久88|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第一页 | 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无人视频免费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性活一级视频| 在线麻豆国产传媒60在线观看| 公的大龟慢慢挺进我的体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