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夢
一、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國夢事業的繼承者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和先進的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其文明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東方大國。但是從近代以來,特別是1840年以后,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之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人喊出了“救亡圖存”的口號。恢復中國的大國和強國地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了無數先進中國人的孜孜以求的夢想。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前,無數的仁人志士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和努力,從林則徐和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派進行的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乃至辛亥革命等,這些努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但是沒有能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正如毛澤東所說,“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許多好心的教育家、科學家和學生們,他們埋頭于自己的工作或學習,不問政治,自以為可以所學為國家服務,結果也化成了夢,一概幻滅了。這是好消息,這種幼稚的夢的幻滅,正是中國富強的起點。”[ 《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1080頁。]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便擔負起改造中國社會的歷史使命。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發展的前提和道路等逐步清晰。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指出:“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零五年的歷史,特別是國民黨當政以來的十八年的歷史,清楚地把這個要點告訴了中國人民。”[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頁。]
經過了28年艱苦卓絕革命斗爭后,在1949年10月,毛澤東宣布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同時指出,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當時的本國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后來毛澤東指出,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全新的社會制度,然后又團結和帶領廣大群眾不斷的進行經濟建設,改變中國經濟技術落后的局面。
中國共產黨人從來都把自己看成是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先行者的繼承者。1956年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這里,毛澤東也對中國未來50年的發展進行了展望,他說:再過45年,就是2001年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貌更加要大變。中國將變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他還講,“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拘于歷史條件和認識所限,毛澤東等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遭遇到了很大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社會發展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二、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國夢正確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中國夢必然要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相結合,進行了堅忍不拔的探索。在中國這樣一個曾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里,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一項極為艱巨而又全新的事業,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創新。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1993年版,第258頁。]為了找到一條適合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嗎,一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終于在各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做法和制度,擁有了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與國情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性質等重大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就為中國社會一切進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的領導下,對于在新形勢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么樣建設黨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經驗,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這個理論體系,是個開放發展的理論體系,隨著實踐的發展,這個理論體系將不斷豐富完善。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各項社會制度就處于不斷的變革和完善過程中,經過建國以來60多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各方面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這主要是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有了正確的理論和比較成熟的各項制度,我們可以說中國已經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頁。]
有了這樣的理論、制度和道路自信,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邁上一個新臺階,國家發展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三、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國夢的引領者
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強引領者。實現中國夢是一個偉大的同時也是艱巨的歷史任務。縱觀中國近百年的發展,還沒有哪個組織黨派或團體能像中國共產黨那樣匯集了眾多引領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優秀品質。
首先,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性質和價值取向。一是中國共產黨具備了兩個先鋒隊的素質。中國共產黨在在其9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黨面對國際國內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和各種風險的考驗,堅持成為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二是中國共產黨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價值取向。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其次,中國共產黨擁有多方面的優勢。在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艱辛奮斗過程中,表現了優良的品質,已經具備了多方面的優勢,這主要是:我們黨有巨大的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這些方面的優勢在實踐中不斷轉化為引領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動力,從而推動和引領中國夢的實現。
再次,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和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有著清晰的發展戰略規劃。毛澤東說過:“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頁。] 1964年1月,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同志在三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社會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及時調整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戰略,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其主要內容是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現在第一步、第二步發展目標都已經順利完成。對于第三步發展目標,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按照這個戰略部署,我們從上世紀末進入小康社會后,將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個階段,逐步達到現代化的目標。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了中國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藍圖,即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全面的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最后,中國共產黨已經具備了善抓機遇的特質。能否抓住機遇歷來是關系中國革命建設能否成功的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對這一點具有更加清晰的認識。鄧小平說過:“現在中國遇到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不要喪失這個機遇。許多人不懂得這是中華民族的機遇,是炎黃子孫幾百年難得遇到的機遇。”[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6頁。]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黨的戰略機遇期思想逐步成熟完善。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重申,“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頁。]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發展起來的過程,也就是中國夢不斷實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