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心中的美麗中國
幾年前,英國BBC電視臺與中視傳媒合作,歷時四年,深入中國的各處山川大地,歷盡辛苦,拍下了一部6集的紀錄片,將中華大地幾千年的文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人文風情、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展現在全世界人民的眼中,讓全世界深入了解中國。這部以“Wild China”命名的片子,中譯為《美麗中國》。盡管這部紀錄片采用了先進的拍攝手段和技術,一幕幕場景美輪美奐,令人驚嘆,但當時我總覺得,它并沒有將中國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完全展現出來,只有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才能深深體會,那美麗風景下蘊含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令我沒想到的是,再次見到“美麗中國”這個概念,竟然是在這一次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這既讓人感到自然溫馨,又似乎內涵豐富,意義深遠。
此次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一時間,“建設美麗中國”的表述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在認真學習了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之后,我意識到,“美麗中國”是黨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提法、新要求,但其指導意義又不僅僅局限于此。
何謂美麗中國?山青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但環境惡劣不是美麗中國,經濟發展而道德滑坡同樣不是美麗中國。
一、中國之美,為堅持科學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的進取之美
《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可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對當代中國來說,進取精神的最準確表達即為科學發展,這既是現實的需要,又是一種未來責任。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牢筑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就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以科技創新指導全局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形成人人思發展,人人謀創新的進取氛圍。
二、中國之美,為保證人民民主、改革發展成果全體人民共享的公平之美
民主和平等,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具有社會主義屬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成功的根本保障,是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為實現社會主義民主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一定基礎。可以看到,當前中國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產生了地區間、城鄉間、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社會問題,這是民主政治發展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具體體現。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平等,就必須繼續發展和提升民主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社會主義公平公正的要求,也時我們共產黨執政根本宗旨的追求,更是我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具體體現。如果一個社會的發展成果不能為大眾所享,那么在道義上就會失掉人心,勢必會威脅到社會穩定。因此,必須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好人民各項權益,縮小貧富差距;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中國之美,為弘揚優秀文化、宣傳社會文明道德的人文之美
記得在一篇當代文化領域知名學者的文章里,看到他因十八大再次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和重要意義,而發出這樣的感嘆: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文化建設,文化的重要性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文化軟實力和精神家園的概念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應用和普及,文化產業和文化體制改革更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關注。的確,從十六大明確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到十七大將“文化軟實力”寫入報告,從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從完整意義上制定“文化強國戰略”到十八大報告再度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把握越來越全面,認識越來越深刻,措施越來越得力,文化建設在國家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和精神家園。一方面,我們應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另一方面,要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培育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建立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準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四、中國之美,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之美
生態之美,是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美麗中國的直接含義,是我國展現在世人面前最直觀的景象。簡單地從資源總量上評價中國“地大物博”早已不是科學的論斷,從我國目前資源環境的各方面數據上看,“地大物薄”反而更加貼切。一方面是資源隨著經濟發展的大量消耗,一方面是環境污染嚴重,自然生態系統退化。
我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說法,即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文明與此一脈相承,是超越工業文明的高級文明境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應該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我們應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每個人做起,自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留下修復空間,給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碧水的美好未來。
五、中國之美,為實干興邦、執政為民的勤政之美
回顧中國人民的復興之路,可謂雄關漫道,困難重重,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依靠的是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精神,更是腳踏實地、勇敢探索的拼搏付出,實干興邦,執政為民,這是歷史給予我們后人的寶貴經驗。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剛就任之初,連續的國事訪問活動安排非常密集,接受采訪時,他說:“我不是痛并快樂著,是累并快樂著。”一句“累并快樂著”既實踐了他“夙夜在公,為民服務”的承諾,更是執政為民的完美詮釋。
作為一名領導干部,不管什么級別、什么職務,職責就是為民服務,必須時刻堅持以人為本,任何時候都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常懷一顆為民之心,才是真正做到執政為民。只有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求實效、重實干,把為人民謀利益的實事辦好、好事辦實,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早日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