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心中的中國夢
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任常委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時代解讀,既飽含著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深刻洞悉,又彰顯出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偉愿景,為黨帶領人民開創未來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夢”,深刻道出了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深情描繪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求索、不懈奮斗的歷史。
我理解的中國夢分別有四個“特征”:
一是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的“實力特征”。“中國夢”的第一要義,就是實現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如今,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的狀況并未根本改變。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到2020年的宏偉目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一指標體系,構成了現階段“中國夢”的基本圖景。
二是社會和諧進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圓“中國夢”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而提升全社會的幸福指數。提升幸福指數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考慮物質因素,又要考慮非物質因素,從根本上講,就是要進一步提升社會和諧的水平。黨的十八大著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將“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促進社會和諧”納入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等等。這些和諧因素的充實,對“中國夢”的階段性特征作了更為清晰的描繪,也為“中國夢”增添了更加美麗的幸福光環。
三是中華文明在復興中進一步演進的“文明特征”。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幾千年不斷延續、傳承至今的文明,但要體現現代文明色彩,就必須超越數千年來創造的農耕文明形態。黨的十八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升華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標志著中華文明格局開啟了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更高階段演進的新里程。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文明必將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四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價值特征”。《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中國夢”具有多個維度,而其價值維度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之中,并且強調,“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終極價值追求,必將極大提升“中國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國家不富強,就會被人欺侮;民族不復興,就無顏擔當龍的傳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簡單地重尋昔日的榮光,而是要讓曾經飽受列強欺侮、還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濟發展、政治昌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到本世紀中葉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強國才能富民,強國也是為了富民。沒有人民富裕,發展就不算成功;沒有人民幸福,復興就不算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讓中國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進一步說,就是要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富裕、更有尊嚴的生活,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處于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中國,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處于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中國,堅持把本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破解人類發展難題。一句話,“中國夢”不僅是屬于中國的,也是屬于世界的。
我們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什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含義呢?在我看來:
第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般地說,不是要恢復古代中國鼎盛時期的疆域版圖。歷史過去幾百年,疆域沿革變化很大。我國遵守通行的國際法律法規,不可能去改變各國的疆域。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談到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后遭受十幾個列強侵略奴役的情況,歷數了從中國得利最大的日本和沙俄侵略中國的歷史。然后,他說:講清歷史問題對解決遺留問題有好處。但是,“歷史賬講了,這些問題一風吹”,“結束過去,開辟未來”。鄧小平的這個胸懷是正確對待歷史的科學態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決不是恢復過去的疆域版圖。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多次重申,中國永遠不稱霸,不侵略別國。因此,那種對我們國家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散布“中國威脅論”的言論是沒有根據的。
第二,我們講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要使中華民族躋身于先進民族行列,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份額盡量擴大。比如科技水平,當代中國科技的總體水平與當代世界發達國家科技的總體水平相比落后許多,因而對人類貢獻的份額比起古代中國來小了許多。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對人類的貢獻占很大份額。毛澤東在上個世紀說:6億人口的國家,在地球上只有一個,就是我們。過去人家看我們不起是有理由的。因為你沒有什么貢獻。我們這個國家要建設起來,完全改變過去100多年落后的那種狀況,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你趕不上,那你就不那么十分偉大。經過許多年,應該趕過人家,這是一種責任。“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我國的人口翻了一番多,對人類的貢獻要更大,任務就更加艱巨。這就是說,我們所講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主要是在對人類文明貢獻率的意義上講的,這是它的要義。當然,要像古代中國盛世那樣達到一半以上,也不一定現實。但與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大體相當,乃至超過一些,還是有可能的。既然如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不僅僅是復興歷史盛世,更重要的,或者準確地說,是超越歷史盛世。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關于實現民族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的深情解讀,在會見駐穗部隊領導干部時關于“中國夢”是強國夢也是強軍夢的深邃闡釋,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共同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奏響了中國的發展強大不可逆轉的時代強音,帶給中國人特別是當代中國軍人深刻的啟迪和極大的激勵。
追夢——強國夢、強軍夢相融共生,坎坷歷程昭示人間正道。人有夢想才有動力,國家和軍隊有夢想才有未來。可以說,對“夢”的憧憬和向往,對“夢”的孜孜追求,貫穿了近現代中國史的點點滴滴。“中國夢”首先是一個“強軍夢”。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長期居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近代中國的災難,是從西方列強在軍事上比中國強大并欺負中國開始的。真抓實干成就“中國夢”,“中國夢”凝聚著億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民族復興的希望。全國兩會將把黨的十八大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景、路徑,更加清晰地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人民的期待需要轉化為一項項具體措施,落實到一件件好事實事。唯有真抓,才能直面問題攻堅克難;唯有實干,才能托起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夢想在前,路在腳下。實現“中國夢”,需要更多求實之風。用腳走,用眼看,用心去體會,才能真正感受“中國夢”的廣度、深度和難度。
夢想在前,路在腳下,實現“中國夢”,尤需更多落實之策。
向夢想沖刺,就要用改革的紅利把握難得機遇,創造發展空間。
向夢想沖刺,就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夯實生態環境、美麗中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