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鶴汀鳧渚應無恙,錦鱗江豚自在游
--記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評工作
2011年初夏,暑氣蒸騰。中國中部,一處一向煙波浩渺的水鄉,卻出現了一片西北邊塞草原的景象。青蔥嫩綠的苔草一叢叢、一簇簇密密匝匝瘋長,隨風起伏。往年此時本該是江豚矯健乘風破浪、鰣魚歡快暢游、河蚌靜謐棲息的一湖碧波,不知何時已經干涸縮水成一條大河。遠處,一條條銹跡斑斑的漁船像拋在岸上的魚,默默等待旱季的結束。更遠處,堤壩圩垸上的一處處提灌站早已不復轟鳴——水面已經低于取水的最低水位。近些年鄱陽湖水位比早年低多了。干旱的陰影籠罩著鄱陽湖。
面對干旱,醞釀多年的一項工程設想應運而出:在鄱陽湖入江水道建設一座水利樞紐,在保證出湖生態流量的基礎上蓄水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位,保護飛禽走獸游魚的棲息家園。
這是一項不同尋常的水利工程,一項著眼于生態保護、民生保障的生態水利工程,一項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保障湖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民生水利工程。
華夏古國素有“天人合一”的樸素和諧思想,更有“斧斤以時入山林”的具體制度。雖然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有欠賬,但現在已經到了能夠統籌兼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階段。于是,船長發令,全速向前,生態文明成為中國這艘古老航船將要駛入的下一處港灣。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能否成為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新航程啟程時的一聲嘹亮汽笛?這個問題舉世關注。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開展工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2011年,江西省將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委托我院,由水環境所承擔。本文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一、“上下同欲者勝”——全體總動員,精心組織
任務既是對我們業務實力的肯定,也是對我們的重大考驗。工作開展之初,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匡尚富院長指示“一定要高度重視,全力做好評價工作”。水環境所周懷東所長要求舉全所之力組織開展項目工作。主管項目的彭文啟副所長向全所上下發出動員令,調集全所環評骨干力量,按專題編為不同小組,奔赴湖區一線調研座談,隨后調集人員、物資、辦公場所成立專門的項目辦公室,專職處理項目工作。
從上到下,萬眾一心。《孫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勝。”將帥如此,匹夫焉能不用命?項目辦公室加班加點早已是常事。鄱陽湖占據項目組2012年生活的中心。
鄱陽湖生態環境問題復雜多樣,國內外高度關注,我們如何破題?面對荊棘叢生的陌生旅途,我們回答: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必須有新思維、新方法。新思維就是科學發展觀,新方法就是統籌兼顧的方法。
“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湖區經濟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古來寶地不能黯然神傷。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鄱陽湖的浩浩秋水、雍雍鴻鵠,決不能黯然失色。
二、“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以發展為大局,以民生為重心
十八大上,習總書記的講話開宗明義:“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民生的改善,只可能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為基礎。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是保障湖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民生工程,環評項目組圍繞工程區域發展存在的重大制約問題,分門別類細細研究。
連年枯水讓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水資源保障蒙上陰影。環評工作便從氣候變化角度研究長時間尺度的湖區水資源量變化趨勢,結合上下游水文情勢通盤考慮湖區水資源保障的短板和對策,進而明確工程對支持地方發展的資源稟賦的影響。
鄱陽湖歷來是血吸蟲病重災區。血吸蟲病肆虐之時,湖區千村薜荔,萬戶蕭疏。環評工作便針對工程對血吸蟲病防治的影響單設專題,計算工程不同調度期適合血吸蟲生長的湖濱帶面積。
湖區水位下降后,湖區萬頃良田空守一湖清水而無計可施,祖祖輩輩以湖為家的漁民面對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生活更加窘迫。環評研究針對這些民生問題也設置了專項調查評價。
最后,為了系統了解公眾意見,更是出于工作自身的要求,項目組設置了公眾參與專題,聽取當事人的聲音,綜合當事人的意見,表達當事人的觀點。
三、“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統籌協調發展與保護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描繪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
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統籌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識別建設項目在服務經濟建設的道路上是否影響生態底線,提出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是環評工作的基本職責。
鄱陽湖濕地是目前我國最大、環境最優越的候鳥越冬棲息地。全世界95%以上的白鶴、80%的東方白鸛在鄱陽湖越冬。鄱陽湖還是江豚與四大家魚的重要棲息地與種質資源保護區,同時孕育了多種珍貴魚類。
這次環評工作的重點,一是天上飛的越冬候鳥,一是水里游的江豚、魚類等水生生物。而對這些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它們的家園--鄱陽湖濕地。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初衷之一,便是保護鳥類和水生生物棲息環境。但是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復雜精妙。良好愿景要成為現實,還需要我們解決一個個棘手難題:健康的鄱陽湖濕地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如何才能維持一個健康的鄱陽湖濕地。這是環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回答鄱陽湖濕地演變特征與發展趨勢,牽牛鼻子的是湖區的水。湖區什么時間應該有多少水?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上有“五河”,下有長江,中間有湖區特有的地形地貌與生態景觀特征。而且,湖區經濟發展需要水,湖區生態保護也需要水,上游發展需要水,下游環境保護也需要水。要做好水的文章,從來都需要大思路、大手筆。
四、“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統籌上下游發展
科學發展要求謀全局,在地區之間、部門之間、人群之間統籌合理分配生態利益、環境利益。鄱陽湖工程環評的全局就是要從更加寬廣的尺度來審視鄱陽湖生態價值,同時也需要統籌上下游利益關系。
在全國乃至全球整體生態退化問題突出的當下,保護鄱陽湖生態,對長江、全國乃至全球生態保護均具有重大意義。湖區生態保護,既吸引了生于斯長于斯的人民的目光,也得到了國內外生態專家的關注,同時引起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關注。工程建設對鄱陽湖生態有什么影響?對湖區經濟社會發展有什么影響?對長江生態系統又有什么影響?對長江下游,尤其是對河口有影響嗎?在現有科學認知及基礎數據并不完備的情況下,要回答這些問題,真的很難。
工作開展之初,資料奇缺,項目組就依靠地方的支持從各個部門、單位廣泛搜集材料。沒有系統報告,就找典型案例。缺少正面研究的資料,就找間接分析的資料。如果完全沒有符合需要的資料,那就尋找相似案例提煉總結規律性認識。如果有的研究對象連書面資料都沒有,那就尋找一切有價值的信息來源,聯系所有主要觀察者、研究者座談或者單獨訪談。數據不完整、不系統、格式不統一,項目組就連日加班處理。候鳥分布存在疑問,項目組就冒著南方陰冷的冬雨在泥濘的沼澤里跋涉,跑遍了湖區所有稍大點的子湖。漁業資料要核實,項目組就出沒在碼頭邊、漁船上、市場里,向漁夫、船工、魚販虛心請教。監測質量需要把關,項目組就在路況惡劣的鄉間道路顛簸,在刺骨寒風中持續作業。在項目組的辛勤努力下,工作穩步推進。
項目工作中還有太多故事,訴說不盡。這些故事是一扇窗口。透過它,你能看到,水利工作者們如何用自己的雙手打制泥坯,燒制磚塊,一塊塊砌進生態文明的地基。透過它,你能看到,中國水利事業如何探索著生態文明道路。透過它,你能看到一個民族如何從舊有發展模式中艱難蛻變,獲得新的生命力。一顆種子開始萌發,一個胎兒正在躁動,一部音樂史詩正奏響序曲。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評的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