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5分鐘半徑社保服務圈,便民快捷服務在身邊
十八大報告在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部分,明確提出了“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的目標,對社會保障工作提出了更為人本化、更務實、更具體的要求。“便民快捷”,首先是距離近,群眾用較短的時間能夠享受到社保服務。如果社保服務機構就在身邊,僅步行15分鐘路程抵達,將會讓群眾感受方便很多。我建議進一步夯實社保基層服務平臺,制定社保服務區域規劃,構建15分鐘半徑服務圈,形成布局合理的網狀服務體系。
一、背景
過去5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推進最快的時期,參保人數倍增,如城鄉養老保險超過7億人,比5年前增長4倍,城鎮醫保5億人,比5年前增長了1倍多。未來8年如何為廣大參保人員做好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多項社保服務,讓他們方便快捷的享受到各項待遇,體會到我國社保制度的優越性,不僅是人社系統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歷史賦予的重大責任。
當前社會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勞動力流動加劇,社會工作節奏提速等,對社保提出了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的要求。
老齡化是社會保障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老年人是對社保服務需求最強烈的群體。社保服務作為公共服務一種,社保服務的均等化,首先體現在老年人能夠公平便捷的享受到服務。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78億人,占總人口的13%(老齡化的國際標準是10%)。他們多數體弱多病,希望距離服務點近;對信息網絡技術掌握少,比較適合窗口服務。而且,社會化養老的發展,對基層社保服務需求也不斷加劇。
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客觀要求社保服務與之適應。農民進城就業、人才跨地區流動、退休人員異地安置或隨子女遷移等已成為普遍現象,需要大量增加便民服務點,推進多項公共服務合一的“一站式”服務。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農民工2.5億人,其中,外出務工近1.6億人。國家人口計生委公布2011年流動人口接近2.3億人,占總人口的17%。
二、現狀
與參保人數的激增相比,基層社保服務點發展較為滯后。全國有6923個城市街道,8.7萬個城市社區,其中建有街道社區服務中心3515個,社區服務站4.4萬個,社區綜合服務設置覆蓋率為51%。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借助這些社區服務中心、站,實現了一部分社保服務向基層延伸。但是服務點缺口較大,提供的社保服務與群眾的需求還相距較遠。大量社保服務未下沉到基層,區縣及以上社保機構不堪重負。
“記錄一生、服務一生、保障一生”是社保服務的宗旨,要實現這一宗旨,就必須將社保服務扎根于基層,送到群眾身邊。建立基層組織,調動基層力量,海量的社保業務才能順利開展。如,社保全民覆蓋工作必須依托基層。雖然目前已經達到較高的參保率,但是鞏固已參保的成果、消除未參保的死角,挑戰仍然很大。像居民養老保險、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非就業人群的社保項目,實行的是自愿參保政策,找到和動員沒參保的居民參保,動員幾億已參保的居民每年續保,沒有基層服務點,難以辦到。另外,還有異地就醫申請、異地安置申請、社保卡申領、部分需要手工報銷醫療費用、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工作都需要依托基層服務點。而且,在社保政策宣傳和人文關懷上,它有著信息網絡技術不可替代的優勢。
三、政策建議
(一)基本思路
從區域規劃的角度,配置社保資源,夯實基層服務平臺,構建15分鐘半徑服務圈,形成布局合理的服務網狀格局。
1.國家、省、市、區縣、基層的機構數量呈金字塔分布,建議現階段重點加強基層服務平臺體系建設(見圖1)。
2.基層平臺體系由若干個15分鐘半徑服務圈構成,形成“蜂窩狀”服務網點(見圖2)。
3.15分鐘半徑服務圈是基層服務體系的基本單元,服務平臺與參保人的距離是步行15分鐘路程(見圖3)。
步行15分鐘的服務半徑,首先,它是公平性的概念,反映了服務的可及性,是多數老年人能力范圍內能到達的距離。第二,它是時間的概念,反映了快捷的程度。第三,它是區劃的概念,是服務點距離每個參保人的平均距離,體現分布的密度。第四,它還是雙向的概念,15分鐘不僅是參保人步行到服務點的時間,也是工作人員步行到參保人處所的時間。
(二)理論與實踐基礎
步行15分鐘是WHO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初級衛生保健一個標準,即居民步行15分鐘以內的距離即可獲得醫藥救助。英國是區域衛生規劃和績效評估較好的國家之一。它在衛生規劃、資源配置、服務供給等方面以健康需要為核心。不刻意追求衛生區劃與行政區劃一致,而是根據人口聚居狀況、地理特征(如山川、河流)、衛生機構的輻射范圍等,綜合考慮設置基層衛生服務點。
李克強總理曾在醫改中,對衛生服務發展提出了“強基層”的工作思路。近幾年民政部門正在會同相關部門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國辦發[2011]61號)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國辦發[2011]60號),加強基層服務體系建設。肯德基、工行等企業在基層服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實踐可借鑒到人社系統基層平臺建設工作中。
(三)具體做法
業務下沉。將社保業務分類,把群眾最急迫且適合基層辦理的業務,授權基層服務點辦理。
建立網點。按照平均步行15分鐘的半徑設置1個服務點。單設或與其他機構合并設置。建議在民政系統建設的社區服務平臺,設置社保服務點,如搭建社保窗口。根據需要,參照銀行ATM機,設置社保自動查詢和繳費機。
統一標識。給社保服務點設計統一、鮮明、親民的標識,如CSI,樹立規范、標準的人社系統形象。
一站式服務。可將社保、人才、就業等人社業務在一個服務點辦理,也可與民政、公安的業務整合到一個服務點,提高辦事效率。
經費和人員。通過立項,由各級財政項目經費解決,或采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設置公益性崗位解決經費和編制。
工作步驟。分批試點、典型引路、加大宣傳。條件成熟后,可從城市延伸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