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堅持創新精神 推動民政法制工作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勾畫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為我們民政部門發揮在社會建設中的骨干作用指明了方向。“創新”一詞在十八大報告中貫穿始終,共出現了55次,是我們黨對各部門推動事業發展思路的基本要求。
一、 創新精神是關系全局和長遠的強大動力
創新精神是一種勇于拋棄舊思想舊事物、創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特別是在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部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部分、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部分中出現次數最多,分別為9次、19次和8次,體現出黨中央對創新精神的高度重視。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向全面建成小康的跨越,關鍵在創新。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既有量的發展,更有質的跨越。如果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部雄偉的史詩,那么全面建成小康是我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更高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是因為我們緊緊抓住創新這一關鍵,通過理論創新,不斷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實現了總體上的小康;今后,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更需要抓住創新這一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量的發展和質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創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既注重經濟要求,又注重社會發展要求。十八大明確提出新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不斷加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現這些目標,任務十分艱巨。過去,我們抓住創新這一關鍵,不僅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在社會全面進步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今后,只有緊緊抓住創新這一關鍵,才能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復雜的形勢、艱巨的任務,賦予創新以特殊重要的意義。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離不開創新;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離不開創新;保持社會穩定,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離不開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掌握國際斗爭的主動權,離不開創新;完成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創新。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也離不開創新。能否堅持創新,關系到黨和國家的興衰,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關系到能否勝利實現新世紀新階段的宏偉目標。只有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住創新這一關鍵,才能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征途上,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
二、必須把制度創新擺到民政工作的核心位置
制度創新是現代民政工作的最突出亮點。從“以民為本”、“民政為民”、“現代民政”、“大民政”、“貼心民政”等理念,到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等建設,都是深化創新的最好詮釋;從“支出型”貧困難題破解、現代備災體系、老年服務業社會化推進、殯葬救助保障、退役士兵城鄉一體化安置,到基層民主自治“四議兩公開”、平安邊界建設和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四個專項”實施、公益創投與公益招投標、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和孵化培育等,都是推進創新的生動寫照;從跨部門家庭收入信息比對認定機制、跨部門社區服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一門式”社區事務受理平臺,到“一站式”醫療救助服務模式、“億元”慈善基金長效救援機制、長期滯留未成年人安置長效機制等,都是著力創新的具體體現。制度創新是民政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推進、不斷深化。
當前促進民政事業科學發展最重要的就是理清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搞好頂層設計、抓住關鍵環節,著力制度創新,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繼續把深入發展推向前進。從當前形勢看,必須沿著創新社會管理的發展方向,強化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保底作用,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基礎作用,在國防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支持作用,提供和強化社會服務發揮支撐作用。民政事業的發展歷程證明,創新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是主觀臆造的,而是圍繞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著眼于履行職能的具體工作來提出、來破解、來創設的。每一創新舉措,都應帶來服務對象受益程度的提高、服務對象的擴大和工作局面的拓新;要善于發現問題和預測趨勢,對存在的問題善于帶著創新意識摸索解決辦法。只有樹立創新意識,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動權,避免停滯和落后,不斷把民政事業推向前進。
要把制度創新放在民政事業發展的重要位置,必須把經過實踐證明的成熟的創新措施規范化法制化,運用法律手段來強化和推進創新。對于多元、多層工作主體發展民政事業創造的成功經驗,我們當然要肯定、要推廣,使之上升為新的制度。對于束縛民政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我們當然要改革創新。對于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我們當然要適應,要發展現有政策,要建立新的制度,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三、扎扎實實以創新精神抓好各項法制工作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在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同時,由于一些舊有矛盾長期積累,一些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和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各項事業的發展尤其需要創新,也必然要求民政法制工作創新發展。
一是創新思路,構建民政法律法規規章框架。一方面,扎實做好延續性、常規性工作,主要是配合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制辦,做好已上報立法項目的審查工作,推動民政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加快部門規章制定步伐,積極參與其他領域立法,大力支持地方立法工作;另一方面,開展新的有創新性的、切實服務于民政事業體制機制改革的法制工作,主要探索建立民政立法后評估制度,探索建立適用性立法解釋制度。
二是創新理念,做好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確定工作。在審查與上位法關系上,采用發散思維,深層次領悟上位法精神,作為審查工作的基準點,為民政業務政策創制提供創新點。在選擇政策創制的類型上,向創設式制度設計傾斜,制定更多的開辟性和首創性規定。在審查內容上,嚴格限制擴大或變更對強制性行政行為的機關權力、客體,鼓勵擴大對給付型行政行為的權利內容,受益群體范圍。
三是創新手段,增強民政法制理論研究成效;I備專家人才庫,充分發揮外腦智囊的作用,打造一支相對穩定的理論研究隊伍。發布民政法制課題,營造各界關心民政的社會氛圍,為民政法制工作儲備專題理論知識。召開國際研討會,促進立法經驗的國際交流,培育不同國別間的經常性交流機制,為及時全面借鑒國際經驗提供良好條件。
四是創新實踐,提升行政復議工作水平。在辦案定位上,從內部監督向權利救濟轉變,突出對公民權益的保護和穩定社會秩序的構建;在辦案機制上,從只關注內部審理機制完善向對內對外統籌協調機制創新轉變,注重在依法審理的基礎上建立綜合應對機制;在辦案方法上,從注重個案處理向制度化建設轉變,著重以制度創新加大行政復議規范力度;在辦案導向上,從單一追求法律效果向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轉變,重視運用調解協調手段化解社會矛盾。
五是創新方式,擴大法制宣傳影響。一是在傳統形式與現代手段的結合上突出現代手段。充分發揮現代傳媒的優勢,圍繞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以案釋法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識,注重利用網絡平臺推進普法工作。二是在集中教育和日常宣傳的結合上重視日常宣傳,并在全部范圍內推動開展針對新任職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和民政服務對象的普法教育活動。三是在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的結合上注重法治實踐活動。引導和指導公民積極參與立法活動和聽證會;推進執法信息公開,把執法過程變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過程;強化和規范各類法律服務,把維權和調處矛盾糾紛的過程作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的過程,使法制宣傳教育根植于法治實踐之中,取得良好的實效。
以創新精神推動民政法制工作發展,是政策法規司的長期實踐任務。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抓緊貫徹落實黨的十八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創新道路,切實抓好民政法制工作的各項任務,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奮力開啟邁向法治民政的新征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