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和對外,以善為交
漢語將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方面的活動稱作“外交”,華夏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最稀松平常的語辭里包蘊深遠,所謂春秋筆法,不外如是。“外交”二字確乎普通,但是,卻在造詞伊始就展示了中華民族對此的一份姿態。
外者,言其對象;交者,明其方式。我們是以交互溝通的方式和外界發生聯系。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或不需外交,然人處于世間,國立于天地,皆非獨一、封閉的存在。因此,古往今來,國莫不重外交;自古而今,中國所重外交皆在于“交”。往來相通,是為交,不是沖突,亦不是對抗,往來間禮義相善,溝通間平易相和,一和一善,奠定了中國外交的底色。
時殊世異,所謂時宜,或許日新月異,但一國的底蘊與氣度,如一人品性與本質,有其不移的根基。中國的外交傳統,隨著時代洪流不斷銳意創新,與時俱進,同時也始終一脈相承作為文明古國的一份和與善的積淀。展開十八大報告,其中關于外交的傳承與創新,相繼與嬗變,仍彰示著中華的善與和。
善,是中華文化中對美德的最高形容,“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華夏子孫,學而為人,便是這樣以善為至境,因此沒有一個詞,能超于善。西方文明中對“善”爭論萬端,自然主義的“善是快樂”,形而上學的“善是道德律”,莫衷一是。但在中國的倫理道德中,“善”意分明,凡能與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處理中,堅持共生、共存、共贏、共榮的,則為之善,反之為惡。縱觀而今的外交局勢,可謂風云變幻,中日釣魚島之爭、中印邊界領土爭端、中菲黃巖島對峙等事件,影響甚劇。面對如斯外交局面,面對不斷的挑戰與難題,中國始終堅持著以善為交的思想。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明確指出“我們將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鞏固睦鄰友好”。這不僅僅是一句話,它更代表了中國在變幻局勢中的一份姿態,風云世態中的一種氣度。而在十八大涉及外交論述中最具亮點的“新型大國關系”,也依舊可以看到這種以善為交的思想。報告中指出“我們將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關系,拓寬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正是堅持了友好、互利、同存、共贏的善之旨。
和,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表達,和不僅是對內的姿式,更是對外的儀態。中國外交中的和,首先是一種相安相諧的形態,包容寬厚的氣度,這些年我們一直堅持并踐行著這樣的理念,也惟因如此,中國才能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樣影響世界的外交準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對外政策制定者鄧小平更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善于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策略,以一種平和自然的態度對外。本著這樣的傳統,十八大報告中再一次聲明中國堅定不移的外交立場:“中國主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當然,中國的和并不是軟弱與妥協,“和而不同”正是承認世間的差異,不排異,不趨同,保持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權益。所以十八大報告中擲地有聲地向世界表明:“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決不會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
多少年來,中國的外交始終以彰善維和為目標,時至今日,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全體中國人民走入嶄新一頁之際,以和對外,以善為交的傳統,仍然一脈相承。
今春三月,習近平主席首次外訪,在這段為期9天的“開局之旅”中,習主席從俄羅斯的寒天冰雪,到非洲的炎火烈日,出席了66場重要活動,會晤32位外國領導人,發表20多次講演。在這樣一個萬物復蘇的時節,向全世界散播了中國和善的外交理念。習主席多次提及“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認為“人類生活在同一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這樣緊密的聯系下,守望相助,和平互利的和善外交變得愈發意義不凡。所以在俄羅斯,習主席強調,兩國要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在非洲,習主席以“常來常新,熱情如火”概括中非友好情誼。這無一不彰顯得中國親善友好,維護和平,共同發展的外交理念。四月,椰風暖人的的季節中,2013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舉行,本屆年會以“革新、責任、合作:亞洲尋求共同發展”為主題,再一次印證了當今世界的緊密聯系。在論壇年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當前世界各國相互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遍布全球的眾多發展中國家、幾十億人口正在努力走向現代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因此,在這樣的世界形勢面前,中國的外交將會堅持尚和尚善。尚和,是一如既往地維護世界的和平,以合作的方式,共商地區乃至全球的問題,所以在論壇中,習主席擲地有聲地提出要“同心維護和平,為共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們的地球村成為共謀發展的大舞臺,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更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尚善,是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是堅持開放包容,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消除疑慮和隔閡,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
基辛格作為外交家曾這樣感嘆,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歷史傳統與現代韜略如此一脈相承,而中國人則保持一種“文化上的普世觀”。善與和,正是普行于世,時變不移的中國觀念。而中國崇尚這樣和與善的外交觀念,除了傳統深蘊外,也和我們對外交的理解有關。
中國人認為,外由內生,因此古往今來,中國的內政與外交從不是兩個孑然的概念,恰恰相反,中國的外交是為國內經濟建設而服務的。在內我們追尋安定團結,故在外我們謀求和平穩定;在內我們需要發展繁榮,故在外我們倡導合作互利。而堅持和與善的外交,意味著新一屆領導人不遺余力維護穩定的決心,正如習主席所說,穩定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因此堅持和與善,正讓我們有最好的經濟發展環境,能夠齊心協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外交官是外交最切身的餞行者。駐外的經歷,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以和對外、以善為交中國式外交的與眾不同。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讓我身在異國,亦倍感振奮。對于青年而言,最大的幸運是什么?我想不是一朝看盡長安花的個人之幸,而是躬逢盛世的時代之幸。所以作為青年,我為能夠生長于中國而感到幸運;而作為青年外交官,我更為能夠置身這樣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而倍感幸福。縱觀時局變幻,中國在外交中總能以和與善的思想,調整具體策略,不斷與時俱進。
作為最普通的外交人員,對于和善精神發揮我有如下淺見,首先是要將尚和尚善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外交實踐中。我們每一個外交工作者都能夠在日常的事務中踐行這樣的觀念,將中國源遠流長的和善精神,傳遞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中國精神與中國夢共同煥發光彩。其次,和善并不意味著委曲求全,和而不同,善而自強,和善不是退卻,而是有禮有節的包容和堅持。在對外交往中,我們將堅守自己的職責,維護祖國利益。最后,和善的目的是發展,外交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因此我們將堅持和善的氣度和準則,用和平談判和對外協商的方式,妥善解決矛盾,維護發展的大局。不斷為國家的發展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相信十八大后揭開嶄新一頁的中國外交,將繼續讓以和對外、以善為交的外交傳統、中國氣度,傳行諸國,影響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