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廣州市政協委員曹志偉曾制作一張項目審批流程的“萬里長征圖”,顯示一個投資項目從立項到審批,要跑20個委、辦、局,53個處、室、中心、站,蓋108個章,共有100個審批環節,需要799個審批工作日。
“萬里長征圖”是一個縮影,也終將成為歷史。
今天,一切正在悄然改變。目前,“簡政放權”正按時間表有條不紊地展開。新一屆政府成立不到100天,連續分三批下放了165項行政審批事項。“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改革正在釋放前所未有的活力。
取消就是歸位
讓“市場之手”更靈
上個月,《國家鐵路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公布,確定了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即“三定”方案)。
有關專家指出,《規定》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取消企業鐵路專用線與國鐵接軌審批權,意味著以后企業自己修建的鐵路可以與國鐵接軌——這將釋放出大量的自行建造鐵路的需求。《規定》還取消企業自備車輛參加鐵路運輸審批權,意味著企業自行購買的車輛可以到國鐵的線路上運營——這相當于將企業修建鐵路的大門打開,將引發巨大的市場需求。
“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就是為企業松綁。”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紀嘉倫說,此次國家鐵路局職能的轉變,就是要通過“簡政放權”,將原來鐵道部的職責分類梳理出來,交由交通部、國家鐵路局、鐵路總公司分別“接手”,改變鐵道部“一把抓”的情況,“鐵路總公司不再承擔貨運審批權,而是由總公司統一組織運輸,這是推進貨運組織改革的重要手段。現在實貨運輸,隨到隨運,并且可以預約,達到減少暗箱操作的目的。”
鐵路系統的簡政放權只是一個縮影。
5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再次取消行政審批項目71項,下放管理層級行政審批項目20項。其中,取消新油氣田的開發以及對外合作項目審批。有關專家指出,我國常規油氣田探礦權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長石油壟斷,取消相關項目審批,有利于新油氣項目開發進度,為更多民營企業提供機會。
“下放165項行政審批事項,這只是一個開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更多依靠市場,這將大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讓發展更加高效。”
取消不是放任
讓“監管之手”更硬
作為審批權最為集中的機構,國家發改委無疑成為此輪簡政放權的主要對象。在已公布的117個項目中,國家發改委(含國家能源局)有15個項目取消審批權,12個項目下放管理層級。
取消的項目包括企業投資擴建民用機場項目核準、日產300噸及以上聚酯項目核準、乙烯改擴建項目核準、企業投資F1賽車場項目核準等,甚至包括目前社會關注的PX(對二甲苯)改擴建項目核準。
然而,取消和下放審批權限,并不等于沒有監管。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限的同時,堅持權力和責任同步下放,調控和監管同步強化,防止出現管理真空。”
對此,有關專家也表示,政府事前審批的“手”放松之后,解決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問題,關鍵是要把事中事后監管的“手”硬起來。特別是對一些明顯違規項目,要采取斷然措施,該叫停的堅決叫停,切實維護全國政令統一、市場統一和法制統一。
人們也注意到,從此次國家鐵路局設置的7個機構就可看出,除了負責日常事務的綜合司,負責組織起草鐵路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參與研究鐵路發展規劃的科技與法制司,以及負責人事工作的人事司以外,其余“四司”均與監察、監管相關,負責鐵路生產、運輸、工程建設等各個步驟的監督和管理。
紀嘉倫表示,《規定》中明確運輸的責任主體仍是鐵路總公司,國家鐵路局作為監管單位,對它進行監管、監督,“好比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關系。以前都是一家,出了事也批評,但分不清。現在來了裁判員,提出批評提出要求,把兩者分開,更有利于安全的監管”。
取消意味轉向
讓“有形之手”更準
從6月1日起,山東省壽光市對27項行政審批事項作出了調整。其中,取消行政審批事項11項,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3項,合并、調整行政審批3項。此次行政審批事項調整之后,出海船舶邊防登記簿核發、外商投資企業財政登記證、工傷定期傷殘待遇審批等,將不再需要政府部門審批。
壽光市有關負責人透露,他們正向“服務型”“保姆型”政府轉變,目前是切實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服務理念不斷向便民方向轉化。
“我們需要從職能簡化中關注政府工作重點的變化。”張立群分析,“一方面精簡審批事項;另一方面,把工作重點更多放在監管和保障民生之上,讓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更加有力。這正好體現了執政為民的理念。”
的確,在取消行政審批事項的同時,一些政策部門把目光更多放在保障民生之上。例如,今年新組建的交通運輸部在取消和下放了多項行政審批事項的同時,更多關注讓百姓走得了、走得好。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說:“這次機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轉變職能,這是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核心要求。我們把簡政放權作為關鍵,改革追求的目標就是提升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百姓的出行需求。”
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指出,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之后,“跑部錢進”現象能減少,國務院各部門的重心將轉為加強宏觀管理、加強民生保障。有關專家也指出,需要看到,簡政放權只是轉變職能的一個方面,未來還要從更深層次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比如財稅體制、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政府績效評估制度和政績考核體系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
正如一位部委的負責人所言:“放權,一定程度就是利益的割舍,這是‘斷腕’,甚至是‘斷腿’。”但改革終將繼續,市場的終將還給市場,陣痛之后必然迎來發展的新天地。(記者 馮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