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8日07: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6月7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東湖中學考點,第一場考試結束后,考生走出考場。當日,2013年高考拉開帷幕,全國共有912萬考生報名參加高考。 |
![]() |
欣賞更多內容、視頻,請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
異地高考
報名人數不多
專家認為應給政策實施以時間
記者 趙婀娜
允許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不僅是百姓的多年夙愿,更是衡量教育公平、社會和諧的指標之一。今年是各地出臺“隨遷子女就地高考”(即“異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據悉,全國近20個省份今年不同程度地放開異地高考。目前10個省份官方披露數據顯示,約4500名考生參加異地高考,這一數字與912萬的高考人數相比,僅占約0.5‰。
據報道,遼寧省招考辦普招處處長鄧玉波介紹,2012年調研了解到,全省約有5000多名外省生源符合遼寧設定的異地高考報名條件,但是實際報名人數只有預計數的1/10。與之相似,湖北省只有219名考生報名異地高考,不到摸底預判數量的一成。江蘇省實際報名的異地高考人數也只有300多人。
很多人據此表示“異地高考遇冷”,對此,有專家認為屬意料之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異地高考之所以在一些地方遇冷,有多方面原因。其一,有些地區并非異地高考矛盾突出的地區,地方政府在制訂政策之初就預計開放后沒有多少人參加。其二,今年剛出臺異地高考政策,符合條件的學生并不多,此前由于沒有異地高考政策,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可能在讀完初中之后就回到原籍讀書了;其三,這些地方開放異地高考,不只有學籍的要求,還有對學生父母的職業、住所限制,這使經過審核符合條件的異地高考考生進一步減少。
“關注異地高考政策的效果,不能看政策執行的當年,而必須有3到6年的時間。”熊丙奇強調,“我國應把解決異地高考的重點,聚焦在北上廣等矛盾突出的地方,否則即便其他省市都開放了,問題還是只得到極少比例的解決,這無法回應社會的關切。”
有教育專家指出,異地高考難不在“考”,而在“錄取”。考試只是加一張考卷,但是錄取卻涉及到流入地考生的切身利益。越是在北上廣這樣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統籌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訴求就越難。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很多省份都可以“寬容”地接納隨遷子女的時候,北上廣地區卻通過只允許隨遷子女參加高職院校而非普通高等學校的錄取、提供“五證”、“可借考,但必須回原籍錄取”等方式,設定異地高考的門檻。
有專家強調,異地高考政策畢竟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不要著急用“遇冷”來判斷,還應該給予政策實施后效果的展現以一定的時間。
廣東考場實現網上實時監控
人民網廣州6月7日電 (記者賀林平)今年,廣東高考考生報考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73萬,躍居全國首位。高考首日,73萬名考生全面實現了考試過程的實時網上遠程監控,首日開考順利。
為確保考試公平公正,廣東省派出了24個巡視組到各市巡視檢查監督考試組織實施情況,全省530多個考點、25000多間考場均建立起電子監控系統。
語文試題引熱議,教育部考試中心和高考語文命題組相關人士解讀
高考語文題 更關注時事
記者 趙婀娜
2013年高考進入第一天,語文考試試題再次引發熱議。今年高考語文考試的命題思路怎樣?考題著重考查考生的哪些素質與能力?記者采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與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
今年全國有18套高考語文試卷,其中,全國課標甲卷供內蒙古、寧夏等11個省區使用;全國課標乙卷供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4省使用;另有一套全國大綱卷供尚未開展新課改的廣西使用;其余省份為自主命題。
作文題型全為材料
材料經專家甄選,著重考查考生探究能力
“一個年輕人在海邊徘徊,悶悶不樂。‘什么事想不開?’一位老者問。年輕人說,他做人做事盡心盡力,但得不到承認與尊重。‘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隨手一丟,‘能找到它嗎?’年輕人苦笑,搖搖頭,‘我有顆珠子,’老者掏出一顆珍珠,掂量一下,輕擲在沙灘上,‘不難找到吧,變成珍珠就沒人忽視你了’,有道理啊,年輕人點頭沉思。‘不過,沙子一定得變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認與尊重嗎?’年輕人還是有點疑惑。”根據閱讀后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文章。
以上是2013年高考中某省的語文作文考試試題。在去年首次實現全國均采用材料作文代替命題作文之后,今年高考依然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題型。“材料作文比命題作文更便于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思維。”高考語文命題組某專家介紹。
“高考語文科目,要考查的不是考生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包括語言應用能力、鑒賞評價能力、文章寫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在內的綜合能力。”該專家介紹。
如何通過語文命題考查考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呢?“命題過程中,論述類文本閱讀,專家們會注意選取論述色彩較濃、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短文,并在命題時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高考命題組專家介紹,如全國課標乙卷《老子》的試題涉及孔子是否曾經向老子求教等邏輯推理過程,湖南卷《烈酒里的殖民主義》涉及如何看待技術引進中的負面影響問題。
記者了解到,這些材料都是高考專家組成員在幾十份材料中甄選,經過多位專家討論后方入選。
命題關注當下熱點
蘆山地震捐款、同學關系成考題,體現鮮明時代性
“高中階段,你一定在班集體里度過了美好的時光,收獲了深厚的情誼,同窗共讀,互相幫助,彼此激勵,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爭執,都給你留下難忘的記憶,伴你走向成熟。某機構就‘同事關系’問題在幾所學校做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60%的人表示滿意,36%的人認為一般,4%的人覺得不滿意……”
這是今年全國課標乙卷語文試題的一部分,帶有很強的現實性,記者了解到,今年高考語文命題著重選擇了以蘆山地震捐款、同學關系為主題的材料,直接與時事相關,反映了青年群體中的一些問題,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除作文外,閱讀題的時代性與經典性就更加凸顯。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組成員介紹,今年全國課標甲卷選用的阿城小說《峽谷》,作為尋根文學的一篇代表作,既有真善美的主題,文學性又非常鮮明。重慶卷的《槍口下的人格》不僅文學性強,而且表現了一種鮮明的現代意識。在考查學生的文學知識與欣賞水平的同時,也對考生進行了真善美的引導。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08日 04 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