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習主席“能打仗、打勝仗”的指示要求,對院校而言,就是教學員學會打仗。部隊訓練向實戰靠攏,院校教育向部隊靠攏。
院校如何靠攏?從哪里入手靠攏?從哪些方面靠攏?用什么手段靠攏?
5月中旬,記者透過裝甲兵學院在皖北某地的一場綜合戰術演習,從中看出了一些門道。
透視之一:“戰斗”在演習前打響,把“靠攏”的路線圖摸清楚了,才知道從哪使勁發力
早在演習前兩個月,該院就下了一道指令:下功夫調研,摸真情實況。并提出明確要求,下到底、踩著點,擠掉水分,只要干貨,把部隊需要什么搞清楚,把部隊正在做什么搞清楚,把培養中的痛處癢處搞清楚。
于是,由院領導帶隊的11個調研組出發了。
忙乎的不光院領導,各部、系、室對口調研,方式不限。有的電話溝通,有的網上聯絡,有的書來信往。從教30多年的該院指揮系主任魏先軍說:“演習還沒開始,各級都忙得團團轉,比演習還緊張,儼然一場戰斗。”魏主任說,大家忙并清醒著!黃永平院長不止一次告誡大家:“情況摸不準,肯定教不好,學的不對路,等于瞎忙乎。”
“把情況摸準”,這個學院可謂下足了功夫。學院的中培班學員,大都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團長、副團長、參謀長。他們本是來深造的,在一場接一場的交流講座中,卻反客為主。用中培班學員王建民的話說,他在部隊掌握的那些東西,被學院掏干挖凈了。
調研越深入,情況越明了,思路越清晰。院黨委決心已定:把部隊現實訓練需要和問題梳理清楚后融入演習,把部隊的實踐經驗融入演習,把新訓法、新戰法融入演習。
透視之二:追求的不是好看而是管用,逼著學員在真打實演中“找路入門”
不設預案自主對抗,不定時間全程交戰。
此次演習,該院首次采取“融合編組、整體聯動”的方式,團級班學員、營級班學員,以及生成干部學員,編組擔任旅、營、連、排長四級指揮員,人人充當角色,個個進入崗位。指揮機構與實兵分隊同步展開,分步實施,上下一體,整體聯動。
為增強真打實抗的效果,學院在演習中又加了一碼:演與研相結合,訓與考相結合,比與評相結合。打勝打敗,輸了贏了,得分多少,作為學員畢業成績,記入檔案。
這一招不讓學員“真打”都不行,他們互不相讓,甚至打紅了眼。
演習第一天,藍方在陣地上隱真示假,偽裝成三輛假坦克,以吸引對方火力,紅方果然上當。結果藍方以一個排的兵力,一下子干掉了紅方的6輛坦克,大獲全勝。紅方學員不服氣,說藍方在陣地上“作弊造假”。
演習副總指揮、該院訓練部部長劉忠民當場回應:“這個‘假’造得好啊!隱真示假,施計用謀,是指揮員必備的一種軍事素養。科學判斷敵情,快速靈活處置,一名戰地指揮員缺少這兩下子,仗肯定打不好。”
說了用謀,再說用兵。
互為對手的編組五連和六連劍拔弩張。五連長剛下達完占領展開地區的命令,左翼三排卻發起了沖擊。“這樣冒進豈不成活靶子了嗎?”在指揮部用望遠鏡觀戰的學院領導急得站了起來。
“要不要停下重演?”執行導演連忙請示院領導,他擔心紅方損失殆盡,沒有對手配合,下邊沒法演了。
演習總指揮黃永平院長斬釘截鐵地說:“別停,讓他們打,打慘了、打狠了、打疼了,他們感受才深。”
頃刻之間,五連三排全部陣亡。立足未穩,又痛失“左臂”,五連慘敗。
“戰前協同得好好的,怎么一上戰場就亂了呢!”五連的官兵個個捶胸頓足。
一個個暗藏殺機的陷阱,一個個打破慣例的演法,雖然讓演習看起來磕磕碰碰,但學員完全進入了戰斗狀態,思路越打越清晰,戰術越用越靈活。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紅方學員吸取教訓,轉敗為勝。
演練中,不光注重打。與實戰相關的各種要素都在這次演習中得到體現,都成為考評的內容。尤其是特聘的南京炮兵學院、防空兵學院、工程兵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陸軍航空兵學院等院校的專家,在演習中來回巡視,發現問題,不留情面,當場扣分。
編組四連就撞在了槍口上。這個連齊裝滿員第一個趕到指定地點,竟然被判為不合格。理由是:一名學員背囊里的戰備鞋不合腳,一名學員水壺里的水沒裝滿。
無獨有偶。某連夜間行軍至一岔路口時,由于地圖與現地不符,尖刀班班長竟用手機導航,雖順利到達目的地,卻被判“陣亡”;機動中為了便于觀察,有些學員打開炮塔門,站起來露出半個身子指揮,成了“活靶子”;提前指派先遣隊安營扎寨,所搭設的帳篷整齊劃一,周圍打掃得干干凈凈……
這些沒有戰場意識的習慣性做法暴露在演習的各個角落,這一仗把學員打醒了:“這次扣分是小事,沒有戰場意識的習慣動作不改掉,上了戰場誤大事。”
學院鮑廷祥政委在演習總結大會上說:“常與打贏的標準對對表,常用實戰的鏡子照照‘短’,教與學都清楚了,這就是向部隊靠攏的門和路。”
透視之三:軍人最銳利的武器不是鋼槍,而是敢打必勝的精神。血性、虎氣也是入門的一道考題
這次演習,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參演學員嗷嗷叫,有一股虎狼之氣。
就看他們給自己連隊起的代號吧:猛虎連、野狼連、雪豹連、雷霆連、獵人連……一個個血性十足。各連掛自己的演習臂章、唱自己激昂有力的連歌。
連續10晝夜的對抗演練剛剛結束,學員還未喘口氣,便接到導演部的命令:負重25公斤,徒步急行軍45公里返回校區。
5月的江淮天氣陰晴不定,剛走了20多分鐘,大雨不期而至,老天似乎故意考驗這群小伙子,可學員們穿叢林、越溝壑,輾轉奔波一路高歌向前。猛虎連的歌聲最響:“軍人的本能是能打仗,軍人的本分是打勝仗,軍人的本事是打漂亮的勝仗。”
演習副總指揮、政治部主任黃志啟告訴記者,這次演習還增設了“鐵血亮劍獎”,引導學員把演習場當作揮灑血性、培養戰斗精神的實戰場。
軍人最銳利的武器不是鋼槍,而是敢打必勝的精神。一支有血性的軍隊必定戰無不勝。
血性、虎氣,也是入門的一道考題。學院鮑廷祥政委在同記者交流中說:“血性是軍人的本色,但血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培植血性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在能打仗、打勝仗的具體實踐中培植鍛造。”
精神本自磨礪生。該院定期邀請專家圍繞“國際國內安全形勢”進行輔導授課,進一步增強官兵的戰備意識、使命意識;每天2小時軍事體能訓練,每周一次5公里武裝越野、每月一次10公里長跑,要求學員做到“站1小時不倒、坐2小時不動、跑1萬米不掉隊”。如今,“兩不怕”“三個絕對”等精神已融注于每名官兵的血脈,滲透到學習、訓練和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在返回途中,記者隨手翻閱收集的戰地快報,看到這樣的句子:“練就聞戰則喜的膽氣、能打勝仗的底氣、敢打硬拼的虎氣、打贏強敵的銳氣。”頓時一股熱流涌遍全身:年輕的共和國軍官,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