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孫建設,1995年從部隊轉業就到社區當民警,一干就是17年,小小的社區讓他干出了一番大事業。“把群眾放在心上,就能把事干好。”十八大代表孫建設樸實地說。
孫建設是錦州市公安局凌河分局石橋子派出所文昌社區民警。現在的孫建設在社區里是個“大能人”,“有他在,我們放心”,“他和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來自社區群眾的夸贊不絕于耳。誰也不會想到孫建設剛到社區時候也經常吃閉門羹。走訪群眾敲門要么不開,要么不讓進屋。這些都沒有難倒他,他利用一切機會和群眾“套近乎”,拉家常、問難處,3個月下來,轄區內的常住人口、暫住人口的基本情況全裝到腦子里。
和群眾打交道讓他充滿了樂趣,他總結出入戶走訪社區群眾的“五步工作法”,很好地解決了在走訪社區群眾中存在的“入戶難、見面難、溝通難、支持難”等問題;如何做好安全宣傳,他總結出了“六門宣傳法”,把群眾常經過的六個門,即社區大門、值班室門、警務室門、單元門、居民家門和停車場(棚)門等作為宣傳陣地;如何維護社區治安,他總結出“白天重在‘看’、晚上重在‘巡’、深夜重在‘守’”的24小時“全天候”防控模式……隨著社區不斷的平安和諧,“建設工作法”也隨之揚名全國。
孫建設在打造平安社區中堅信“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理念,他組織成立了“4050”巡邏隊,負責社區治安防范;組織成立了“四老”服務隊,請他們參與社區管理和民事糾紛調解;成立了“夕陽紅偵緝隊”,為小區治安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在我們社區,真的是‘全民皆兵’,讓犯罪分子無縫可插,多年來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孫建設一提起自己的隊伍充滿了驕傲。
除了用傳統的方法做好社區警務工作外,作為一個50多歲的民警,孫建設還特別勤于學習,善于將公安信息化建設的成果運用到社區警務建設中。他為了學習打字,買了3張漢語拼音表,掛在辦公室、書房和床頭,隨時隨地看,不斷強化記憶,有時為了弄清一個小問題而練習到深夜。誰也沒有想到,在市公安局組織的信息化考試中他以半百之齡名列前茅,并成為凌河分局年齡最大的一名信息化應用教官。他到社區采集各種信息,隨時錄入、更新,保證信息資源準確;他勇于創新,提出建設“網上派出所”的設想,并將自己的電子信箱、QQ號碼及電話號碼制成卡片發放到群眾手中;為保證與群眾在線交流,他下班后在家當起了“網絡警察”,接受居民咨詢,匯總破案線索。
社區群眾的疾苦冷暖始終掛在孫建設的心上,他有個常年在手的小冊子,上面記滿了社區的自然情況。他還親手繪制了一張社區平面圖,上面標出了每家每戶所在單元及樓層的位置,特別是一些重點需要照顧的困難戶。社區有一困難戶,老人早年下崗并身患癌癥,老伴患腦出血,成了植物人,長年癱瘓在床,兩個兒子都有嚴重殘疾,一家四口住在一個20多平方米的“地震棚”里,生活困難。孫建設經過多方溝通和努力,為他們辦理了低保,并經常到家中看望,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2005年4月,老人因病故去,孫建設告訴他們家里人說:“以后家里有困難盡管來找我。”經過孫建設的努力,在各部門的支持下,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政府就為這個家庭解決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接到新房鑰匙的時候,家里的兩個孩子哽咽地說:“謝謝人民警察,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共產黨的恩情。”
在平凡的崗位上,孫建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對此孫建設說:“我只是做了一個人民警察應該做的事情。”(新華網沈陽9月29日電 記者于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