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張 賀
2013年02月23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電影票房連創新高、博物館參觀人數持續攀升、各類演出紅紅火火、文藝家潛心采風創作……中國文化正在奏響一曲創造活力不斷迸發的新樂章。
體制改革不停步,文化活力在激發
忙!從去年年底到今年春節,浙江話劇團有限公司全體演職人員就沒閑著,幾乎每天都在排練和演出中度過,連雙休日都難得休息。總經理王文龍說,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3年。
怎么能不忙呢?轉制前,作為事業單位的浙江話劇團每年只需創作一部兒童劇、兩年創作一部話劇、每年演出300場就夠了。轉制后,每年至少新創3部兒童劇、1部主旋律劇、3部都市情感劇、演出750場以上,而人員幾乎沒增加。
轉制前不必考慮市場,只要演出就有政府補貼。而如今市場營銷部是浙江話劇團的重中之重,公司副書記李巧玲說:“現在對市場營銷人員實行目標責任制、末位淘汰制,我們的營銷人員天天喊忙。”隨著營銷的擴展,浙江話劇團把演出搬到了嘉興、舟山、北京、上海、廣州……“鞏固省內市場,拓展外部市場”戰略初現成效。
以前浙江話劇團的看家戲是兒童劇,如今兒童劇依然活躍,但專為小劇場打造的都市情感劇也火了起來。《輕度深愛》、《幸福.COM》、《只愛你一天》、《嫁給經濟適用男》等開始吸引白領階層走進劇院。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為雷鋒同志題詞發表50周年,而早在一年前,浙江話劇團就排演了話劇《雷鋒》。一批青年話劇演員在頻繁的演出歷練中迅速成長起來。著名編劇孟冰在看完《雷鋒》演出后說:“有很多歷史悠久、演員功底深厚的院團改革后突然發現他們沒有能演戲的人了。而浙話沒有這樣,你們這一批人一旦亮出來,是院團改革后實力最強的團隊。就憑這一點,我們對浙話充滿信心”。
2012年全年浙話演出782場,與改制前的2009年相比增長61.78%;票房收入755萬元,與改制前的2009年相比增長142%。浙江話劇團演員年平均收入已超過10萬元。“出人、出戲、出效益”,王文龍說,文化體制改革使浙江話劇團這家與新中國同齡的藝術院團煥發了新生。
目前,全國文化系統2103家承擔改革任務的國有文藝院團已全部完成任務。其中,轉企改制61%,撤銷20%,劃轉19%。雜技、話劇、歌舞類院團基本實現全行業轉企改制。企業為主體、事業為補充的新型演藝體制格局基本建立。改制后的院團生產活力顯著增強,演出場次、營業收入和演員薪酬大幅增長。
離開了政府的襁褓,告別了曾經安逸的小日子,到市場上找飯吃,最終文藝院團增了收入、觀眾飽了眼福——這是一場雙贏的改革。
記者從文化部了解到,為了鞏固改革成果,今年文化部將開展國有院團體制改革督查驗收工作;還將會同相關部門,盡快出臺支持轉制國有院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完善和落實國有院團轉制各項配套政策。
公共文化更開放,百姓受益面擴大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加速構建,文化的陽光正照進越來越多農民工的現實生活中。對他們而言,文化不再是城里人獨享的盛宴,不再是虛無飄渺、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激發和實現夢想的“魔法”。他們中一些人的命運因公共文化而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沒有遼寧省圖書館,就沒有我的今天。”沈陽魯園農民工工會下屬農民工業余學校校長王海霞說,她的人生之夢是在公共圖書館里起飛的。
在進城打工之前,來自遼寧綏中農村的王海霞從未進過圖書館。縣城里的新華書店就是她見過的書最多的地方。小時候,家里窮,農村供銷社賣的小人書,她看著眼饞卻買不起。有一次媽媽用賣碎布條得來的兩毛錢給她買了一本小人書,她視若珍寶。
愛書卻買不起書的狀況一直延續到她來沈陽打工。“以前喜歡看書也白搭,打工賺的錢僅夠糊口,哪能買書?”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海霞因工作需要辦了一張遼寧省圖書館的借閱證。“一進去,我簡直驚呆了,還以為到了書店。”王海霞說,第一次進圖書館自己都不知道該拿哪本好,翻翻哪本都愛不釋手。在以后的數年里,王海霞每周倒三趟車也要堅持到圖書館借書看書。
書看得多了,王海霞自己動手寫了起來,迄今已在報刊、電臺等媒體上發表了近百萬字的作品。她利用圖書館自學拿下了成人中專學歷。讀書使她后來的求職之路一路暢通,而且因為工作表現突出,她獲得了沈陽市勞動模范、遼寧省優秀農民工等榮譽稱號。今年她第二次當選為沈陽市人大代表。王海霞說:“對遼寧省圖書館,我除了敬仰就是感恩。”
遼寧省圖書館館長助理姚杰說:“不管是誰,不管從哪兒來的,只要進到我們圖書館,就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據統計,遼寧省圖書館的讀者外地人占47.3%,農民工讀者約占總數的31.2%。
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東莞、蘇州、嘉興等地,外來人口占一半或更多。由于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收入偏低、生存壓力大等,這一群體呈現文化權利意識淡漠、文化消費能力不足、文化生活貧乏等特點。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國新說,農民工的這些特點使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免費開放顯得尤為必要。
2011年,文化部聯合財政部推動了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免費開放。目前,全國2952個公共圖書館、3285個文化館、3413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據不完全統計,免費開放政策落實后,各地博物館參觀人次持續攀升,2011年比2010年多出近7000萬人次;2011年各級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同比多出5300多萬人次。
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服務效能,“十二五”期間,文化部和國家發改委實施“地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項目”,對中西部設施設備陳舊落后、不具備基本服務條件的地級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進行資金補助,力爭在“十二五”期末全部達到國家建設標準。
文藝創作拼創新,走進生活出精品
投資僅3000萬元卻創下了12.36億元票房,國產影片《泰囧》創造了“奇跡”。但《泰囧》并非唯一,此前國產影片《失戀33天》、《瘋狂的石頭》等已經實現“低成本、高回報”,在大片云集的競爭里殺出一條新路。內容上貼近生活、接地氣,營銷上全媒體、網絡化,一系列創新使國產影片的競爭力大為增強。
中國電影票房從60億元突破百億元直至2012年170億元,只用了3年時間。高速增長的市場使國產影片的數量始終保持在500部以上,但顯然“只有創新、只有精品才能生存下來”,這已經成為國內影業的共識。
電影導演翟俊杰說:“十八大報告里有這樣一句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這對我們電影工作者來說,就是由產量的繁榮向質量的高度發起沖擊。”
記者從國家廣電總局了解到,為推動影視劇發展方式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的轉變,今年將繼續把加強創作作為工作著力點,重點推出優秀劇本獎勵基金、影視劇創作人員培訓“百人計劃”、優秀作品推薦播映等新舉措、新辦法。
在聯系采訪中國音協副主席徐沛東時,他正在趕往淮安參加“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在他看來這既是文化為民服務,也是藝術工作者收集素材、接地氣的過程。
近幾年,中國音協每年都要組織會員下基層采風。“不要認為有網絡了,有錄音設備了,傳統的采風就失去意義了。”徐沛東說,“我們組織幾次活動以后,這些創作者感受很深。有時候到了一個地方,實地采風與你在電視上、報刊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從別的渠道所選的創作素材,讓人感覺不踏實。所以貼近老百姓,就必須深入老百姓,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創作原則。”
徐沛東快人快語:“現在我國每年創作大概30多萬首歌曲,但老百姓認可的寥寥無幾。大部分東西將被歷史淘汰。如今這么好的發展環境,沒有一些留得下的作品,我覺得對不起這個時代。所以,精品意識對我們文藝家來說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已經成名的這些大家,也不能怕失敗,必須創新,必須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
國家對文化創新的重視也有了具體體現。記者從文化部獲悉,為鼓勵創作,文化部會同財政部設立了“國家藝術基金”,藝術家個人和文藝團體皆可申請。2012年該基金已落實2億元,今年安排了3億元,“十二五”期間總規模將達20億元。
相關新聞:
相關專題 |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