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Zhang Wentian 1900.8.30~1976.7.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1954.12~1960.11)。1920年~1924年先后留學日本和美國。1925年去蘇聯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學習、工作。1931年回國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1934年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1935年遵義會議后在中共中央負總責,成為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相當長時期的重要領導人,為實現黨從內戰向抗日統一戰線的戰略轉變和確定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1938年兼任馬列學院院長。1945年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后出任中共合江省委書記、東北局組織部長、東北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和遼東省委書記等職。1950年1月被任命為中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未赴任)。1951年4月任駐蘇聯大使,1955年1月回外交部任常務副部長。在十年外交工作中,參加了當時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如中蘇間的重要談判和經濟合作,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1958年隨周恩來總理訪朝期間關于志愿軍撤離朝鮮的談判等。注意研究國際問題,積極向中央提出形勢分析和政策建議,如1951年提出朝鮮停戰和談問題報告,受到中央極大重視。許多重要見解,如堅持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集中力量搞國內建設;戰后世界的主要趨勢是和平,局部戰爭還會存在,但避免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在增長;民族主義國家有強大生命力,應嚴格遵守革命不能輸出的原則,對外援助也要量力而行;駐外使館只能以各國政府為主要工作對象,致力于增進國家關系;堅持勤儉辦外交的原則等等,對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對外工作的開展起了積極作用。曾先后三次視察駐歐亞十多個使館,并于1958年在捷克召開地區使節會議,確定了駐外使館的主要任務和業務建設方針。任常務副部長期間,建立了指導國際問題宣傳的定期會議和外交系統的調研體制,建立和完善各種內部制度,為外交業務建設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在全國倡導國際問題研究,創辦了新中國最早的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出版社,為新中國的國際問題研究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1956年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和處理,離開外交戰線,后任經濟研究所特邀研究員。“文革”期間受到殘酷迫害,1976年在流放地無錫逝世,1979年8月中共中央給予徹底平反。主要著作收入《張聞天選集》、《張聞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