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2025年01月30日09:08
1941年、1953年、1965年、1977年、1989年、2001年、2013年、2025年……一個個蛇年,學雷鋒活動在全國持續深入開展,雷鋒的事跡深入人心,雷鋒精神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靈。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
雷鋒人生中的兩個蛇年
1941年1月27日,出生才40天的雷鋒,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首個春節。
家裡那間破草房裡沒有喜慶氣氛,雷鋒的爺爺雷新庭因勞累染上了重病而臥床,才7歲的哥哥還在外乞討。隨后幾年裡,雷鋒的祖父、父親、母親、哥哥、弟弟相繼死去,他淪為孤兒。后來在六叔公和六叔奶奶的接濟下,他才艱難地活下來。但是他發育嚴重不良,身體比正常的孩子矮,而且身材瘦小,隻能給地主家放豬,浪跡於荒山野坡,在一座孤廟裡棲身。
1953年,是雷鋒人生中的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蛇年。此時,他在上車廟小學讀小學三年級,后轉入向家沖小學讀四年級。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他十分珍惜。因為當時湖南農村剛解放,教育比較落后,有的老師隻能教某年級,而其他年級以上的課程就教不了,所以孩子讀書換的學校比較多。因此,有的孩子就不念了,但雷鋒始終在堅持。
在長沙,筆者曾專訪過雷鋒的堂兄雷孟宣老人。他比雷鋒年長8歲,與雷鋒朝夕相處十幾年,是雷鋒少年生活的主要見証人之一,也是雷鋒少年時代無話不談的摯友。聽說要採訪雷鋒年少時的趣事,他帶著筆者重走雷鋒兒時砍柴、上學的路,觀看了雷鋒兒時居住的房舍,游泳的山塘……講述了雷鋒年少時鮮為人知的故事。
“雷鋒在上小學的時候有個外號叫‘浮魚頭’”,雷孟宣講,“那是因為他聰明、頑皮、樂觀的性格。在學校裡不論是跳舞、演戲,還是演講、打球,到處都能見到雷鋒的身影,學校裡隻要有集體活動就少不了他。因此,伙伴們給他起了外號‘浮魚頭’(雷鋒家鄉的一種愛把頭露出水面的魚)。”
雷鋒小的時候湖南經常遭災,農村收成也不好,家裡糧食都不夠吃,更別說吃肉了。小孩子活動量大,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肚子裡油水少,饞得不行。愛琢磨的雷鋒發現了一道不花錢的“美味”——烤青蛙。每當放學后,雷鋒就會領著小伙伴來到田間山塘逮青蛙,生起一堆火,把青蛙放在火上烤。但大家都覺得不是很好吃,沒什麼味道。愛動腦子的雷鋒又想出一招:辣烤青蛙肉。他從家裡帶過來鹽和辣椒面,當青蛙烤到半熟時,撒上辣椒面和鹽,味道就不一樣了,在那個年代,辣烤青蛙成為雷鋒和伙伴們最喜歡的美食。
雷鋒上三年級時,從課堂上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從那以后,雷鋒就放棄了這道“美食”。
“雷鋒叔叔”成為好榜樣
1965年,又是一個蛇年。這一年,全國性的學雷鋒活動興起。
1965年3月2日,《解放軍報》《工人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分別發表社論,掀起學雷鋒的熱潮。全國各地廣泛組織紀念會、報告會、動員會、廣播大會、學習經驗交流會,舉辦展覽、演出,以學雷鋒為專題的黨、團日活動,群眾性學雷鋒活動不斷深入。
這一年的3月5日,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的電影《雷鋒》開始在全國公映。該片講述了雷鋒生前所做的幾件普通小事,如為受災群眾捐款、擔任校外輔導員、到建筑工地參加義務勞動、冒雨送大娘回家等故事。這些平凡的小事,讓觀眾看到了雷鋒崇高的思想境界。幾十年來,介紹雷鋒的影視作品有很多部,但最早的這一部電影最為經典。
許多人都是從這部作品中認識了“雷鋒叔叔”這個好榜樣的。當時,國家剛剛走出經濟困難和自然災害的陰影,影片《雷鋒》中充滿對於新社會新制度的認同、在艱難困苦中與國家和人民共患難的奮斗精神。影片中展現出的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人際關系,總是讓觀影的人們深受感動。
1965年8月30日,廬山療養院年輕護士鐘學坤剛剛完成大學學業,她曾為毛澤東做保健工作。為了鼓勵這位才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好好工作、繼續學習、腳踏實地地為人民服務,毛主席在她的筆記本上題詞:“學習白求恩,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飽含著他對青年一代的希望與囑托。
從1963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雷鋒題詞起,到1965年這段時間,是我國全民性學雷鋒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正處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階段,人們建設熱情空前高漲,使學雷鋒活動的興起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這一階段的學雷鋒活動以宣傳教育為主,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政機關和群眾組織都非常重視學雷鋒活動,全國上下、各行各業開展了一系列學習、教育活動。同時,各地也陸續建立了一批學雷鋒基地,如雷鋒紀念館、雷鋒小學、雷鋒車隊等,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平臺和資源。這些舉措為以后的學雷鋒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黨和國家開展社會化群眾性的教育活動提供了借鑒。
“人民需要雷鋒”
1977年,又一個蛇年到了。
1977年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發表社論《向雷鋒同志學習》,《人民日報》時隔14年再次在頭版刊登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同時發表了周恩來、朱德的題詞,推動了學雷鋒活動的繼續開展。
1977年6月1日,全國少年兒童舉行各種活動,慶祝六一兒童節。從此,每年“六一”舉行慶祝活動的做法得到恢復。“六一”當天,漫畫大師張樂平創作的“三毛”在闊別10年后,以系列漫畫《三毛學雷鋒》的形象復出,刊登在《解放日報》上。那個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三毛重新躍然於報端,引發讀者的廣泛關注。在張樂平的筆下,三毛以雷鋒叔叔為榜樣,主動幫助別人,做好事不留名:為老爺爺打傘、將撿來的錢包交給警察叔叔、為小朋友們分水喝……和很多孩子一樣,《三毛學雷鋒》裡的三毛個子小、力氣小,但他愛動腦筋,善用巧思,總能克服困難,幫助他人排憂解難。一個個簡單又感人的小故事,讓三毛成為小朋友們學習雷鋒的好榜樣。
這一年,鄧小平同志復出,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他明確指出:人民需要雷鋒!針對“十年動亂”結束后的形勢,用極其簡短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學習雷鋒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意義。
在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倡導下,雷鋒精神再一次回到了人民中間,學雷鋒活動在改革開放之初成為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與載體。
“雷鋒精神”放光芒
同樣是蛇年,1989年3月3日,兩個在全國學雷鋒活動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城市:撫順市與長沙市共同舉辦“撫順·長沙學雷鋒理論研討會”。同年11月,《解放軍報》編輯部與國防大學科研部在北京聯合召開“學習雷鋒回顧與展望理論座談會”。軍地分別舉辦理論研討會,梳理了歷時20多年的學雷鋒活動取得的經驗,著手進行理論建設。
以此為開端,學雷鋒活動從初期的宣傳動員階段——雷鋒形象塑造——進入到雷鋒精神理論建設階段。軍地學雷鋒理論研討會圍繞新時期學雷鋒的緊迫性、本質與實踐形式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有力地回擊了各種錯誤觀點,對全國各地學雷鋒活動的深入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同年7月,《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通知》發布,該文件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在黨的全部工作中居於極其重要的位置,對如何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指示,為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提供了指引。
這年9月,共青團中央主辦、撫順團市委承辦了“全國雷鋒精神論辯大賽”,這是全國范圍內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圍繞學雷鋒活動若干理論與認識問題,採用正反方論辯形式進行的研討活動。不同思想觀念的大碰撞、大交鋒,反映了當代青年認識雷鋒精神時代價值的新視角,澄清了學雷鋒活動中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對當時的學雷鋒理論建設與實踐活動產生了積極作用。
這一年,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道誕生了全國第一個社區志願服務團體,標志著志願服務進入啟動階段。同年,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了“希望工程”,宗旨是建設希望小學,資助欠發達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改善農村辦學條件。
此后,我國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學雷鋒活動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入了探索發展的新階段。
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這一年,遼寧撫順雷鋒紀念館“雷鋒精神永恆”巡回展覽在各地舉行。
雷鋒離我們更近了
一個個蛇年,一個個學雷鋒新動作。2013年,遼寧省撫順市精神文明工作指導委員會首次將“雷鋒文化”這一概念寫進學雷鋒文件。同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強調把學雷鋒和志願服務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志願服務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和政策法規保障機制,把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做到基層、做到社區、做進家庭。“學雷鋒志願服務”這個全新的概念,開始出現在黨的文獻中。自此,學雷鋒和志願服務的融合與一體化開始在實踐層面推進。
這一個蛇年,正值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學雷鋒題詞50周年。這年春天,《雷鋒在1959》《雷鋒的微笑》《青春雷鋒》3部影片同時期上映,一時間,國內各大院線都在用影像傳遞著雷鋒精神的力量。
“主旋律影片”大戶——八一電影制片廠在這一年一下子推出了兩部新作:《雷鋒在1959》和《雷鋒的微笑》。其中,寧海強執導的《雷鋒在1959》並沒有用很大的篇幅來描寫雷鋒做過的好人好事,而是聚焦於當工人時的雷鋒,聚焦他與3位師傅之間的情感故事。過去很多雷鋒影片是用雷鋒的事跡來感動教育別人,而這個電影則講述了別人教育雷鋒成長的故事,使雷鋒精神更加真實感人,更具有閃光點。
影片《雷鋒在1959》講述了雷鋒從鞍山來到遼陽弓長嶺焦化廠投身建設的142天中發生的故事。1959年,雷鋒響應號召,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參加焦化廠的建設。剛到廠裡,雷鋒給老師傅徐寶財當徒弟。徐寶財是抗美援朝時期的老兵,對年輕人要求嚴苛,雷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師傅的好感。為了不耽誤工期,雷鋒連夜獨自將廠裡的積土鏟平。一場暴雨突如其來,為了不使水泥被淋濕,雷鋒果斷拿來自己的被子蓋在水泥上。
當雷鋒得知徐師傅的妻子重病,又有三個年幼的孩子時,他將每天午飯發的饅頭留起來,給師母和弟弟妹妹們送去,自己隻吃粗糧……雷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鼓舞著身邊每一個年輕人,同時得到了師傅和上級領導的認可。
新一年的征兵開始了,當兵是雷鋒多年的夢想,但因為他個子矮不符合要求,雷鋒找到招兵局的余新元政委表明了自己當兵為國的決心,同時在徐師傅的推薦下,雷鋒終於爭取到了當兵的機會,開始了人生新的征程。
《雷鋒的微笑》屬於另辟蹊徑之作。該片以毛主席聽取雷鋒的情況匯報為切入點,結束在毛主席為《中國青年》題寫“向雷鋒同志學習”並引出以后幾代領導人為雷鋒題詞的細節,圍繞雷鋒的若干張“微笑”照片的出處和拍攝過程,巧妙地講述了雷鋒的成長經歷。
該電影講述了文化干事張季在下連隊拍攝新兵時,一名訓練刻苦、待人熱情、性格開朗的戰士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雷鋒。在雷鋒短暫的生命裡,張季用相機記錄下他在部隊生活、訓練、學習等片段。團裡將雷鋒作為典型學習、推廣,並將他的事跡報告黨中央、毛主席。在雷鋒去世后,張季拍攝的照片以及雷鋒的日記被《中國青年》編輯部採用,作了專題報道。顯然,張季的原型是當年雷鋒身邊的原沈陽軍區攝影員張峻、季增。
由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拍攝的電影《青春雷鋒》,極具傳記性質。影片緊扣“平凡”二字,以雷鋒從農民成為工人又力爭參軍入伍的成長過程為主線,不同於以往主旋律影片的嚴肅沉重,該片輕鬆清新的文藝氣息讓觀眾眼前一亮。
2013年3月1日,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學雷鋒活動要在“常長”二字上下功夫,就是常態化、長期抓,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抓出成效。要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增進人們的思想共識和價值認同。要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以優良黨風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尚。要突出學雷鋒活動的實踐性,抓好基礎道德行為的養成,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要建立長效機制、創新途徑辦法,總結推廣成功經驗,探索新的活動載體,使學雷鋒活動更有時代感、吸引力,不斷向更深更廣發展。
2025年,又一個蛇年。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新時代弘揚雷鋒精神,需不斷賦予雷鋒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融入廣大群眾的實踐,轉化為人們豐富精神世界、提升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的強大力量,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余瑋,雷鋒研究專家,文獻研究專家。武漢東湖學院特聘教授、雷鋒文史館名譽館長,出版過《讀懂雷鋒》《魅力雷鋒》《採訪本上的雷鋒》《尋找雷鋒》等。)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