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k8ec2"></strike>
    <tfoot id="k8ec2"><center id="k8ec2"></center></tfoot>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編織印染,經緯之間展風採(工匠絕活·鄉村工匠②)

    2024年10月22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哀警衛檢查剛曬好的一批藍印花布。

    受訪者供圖

    圖②:黎鳳珍在傳統木式織布機前織布。

    韋 樂攝

    圖③:王小琴展示羌繡香包。

    本報記者 高 炳攝

    養缸刮漿,染出精美的藍印花布﹔浸染縫制,繡出獨特的民族服飾﹔輕挑慢捻,織出繡娘的美好生活……一件件植根於廣闊田野的紡織作品,與歷史回響、與時代交融,不僅承載著精湛技藝,更彰顯著文化傳承。

    經緯之間,凝聚匠心。本期特別策劃和您一同走近刺繡印染類鄉村工匠名師,感受他們身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編  者  

    浙江桐鄉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非遺傳承人哀警衛——

    “推動傳統技藝走近更多年輕人”

    本報記者  竇瀚洋

    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中華老字號”豐同裕染坊的院落內,一批剛印染好的藍印花布高高掛起,上面的花朵等圖案十分精美。染坊負責人哀警衛,不僅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桐鄉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這批藍印花布的設計正出自他手。

    印染業曾是桐鄉的重要產業,作為土生土長的石門人,哀警衛小時候便住在豐同裕染坊旁,兒時最深刻的記憶便是與小伙伴們在布匹間玩耍。

    后來,哀警衛向豐同裕染坊的染匠沈加林拜師學藝。哀警衛回憶,為了染好布,自己曾整理了密密麻麻的清單,上面記滿染布技巧。

    “染好藍印花布,要先學會‘養缸’,還要根據季節、天氣、溫度等靈活應變。”哀警衛說,比如梅雨天要留意上漿環節會發霉,酷暑時節染布要當心前后花形大小不一致……

    除了向沈師傅學習,哀警衛還在各種文獻古籍間尋找有關“藍印花布”的內容,又專門到湖南鳳凰、江蘇南通、雲南大理等地學習。經過多年積累,哀警衛梳理並掌握了整套藍印花布的印染技藝。2003年,他在豐同裕染坊基礎上成立了豐同裕藍印布藝有限公司,為這間百年老店帶來新變化。

    老技術也要體現更多時代感。“葡萄、石榴、牡丹、芍藥等傳統印花圖案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我想推動傳統技藝走近更多年輕人。”哀警衛說,2014年,在堅持傳統印染工藝的同時,自己開始注重技能培養與創新,招錄了一批從專業院校畢業的80后、90后年輕人。2018年,首批嘉興市重點文化創新團隊名單公布,桐鄉藍印花布創新團隊名列其中。

    拿起一條棉麻質地的連衣裙,哀警衛說起其中的不同:“這件藍印花布作品,藍色較傳統樣式更淺些,而白色花紋則比傳統樣式更暗些。”為了創作出這樣一件藍印花布作品,團隊在染布技藝上多次嘗試創新。哀警衛解釋,白色花紋實際是用黃豆粉、石灰粉加水調制成防染漿,利用花版漏印在面料上起到防染效果,再通過染色形成的圖案。

    豐同裕染坊展廳中,除了大眾印象中常見的藍印花布服飾,還展示了背包、文具、玩偶等各種由藍印花布制成的物品。

    “未來,我想讓更多人體驗藍印花布的文化之美。”哀警衛說,想要讓技藝傳承下去,就離不開對其使用場景的開發,既要守住傳統,又要考慮實用與時尚。

    廣西南丹瑤族服飾非遺傳承人黎鳳珍——

    “用印染技藝助力鄉親們增收”

    本報記者  張雲河

    一方素布,缸裡浮沉,布料漸漸氤氳出藍色。用手揉搓抓勻后晾曬,一日內浸染出淺藍色的布樣,如此反復一周顏色加深,再過一個月變成更深的顏色,色澤亮麗,經久不褪。從事土法染布和瑤族服飾手工制作44年,黎鳳珍的指縫裡藏著拂過歲月的藍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生活著一支瑤族支系——白褲瑤,因男子上身穿黑衣,下身穿齊膝白褲而得名。南丹縣八圩瑤族鄉瑤寨村村民黎鳳珍,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服飾傳承人。

    “我從小跟著長輩學習服飾制作技藝。”黎鳳珍介紹,“瑤族服飾取材自然,制作一件傳統女子盛裝,常常耗時一年半左右。制作工藝包括彈棉花、織布、粘膏畫、浸染、刺繡等36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

    谷雨種棉花,季夏收粘膏,秋收后染布。其中,粘膏畫最有特色。“作畫時,用畫鏟(一種三角形的鐵片)蘸粘膏汁在布上繪出各種圖紋。”黎鳳珍說,之后便進入染布和刺繡環節,最終形成精美的布料。

    隨著技藝不斷提升,黎鳳珍來到瑤寨小學、芒場鎮中心小學、八圩中學等學校,擔任“瑤族刺繡傳承班”授課老師,在縣域內開展瑤族服飾技藝傳習活動,培訓人員1600人次。

    “傳統技藝能否做成產業?”黎鳳珍一直在探索。她先后開設南丹縣鳳珍藍靛染布坊和南丹縣朵努手工坊,探索出“工坊+合作社+農戶”模式,由工坊認購農戶訂單。兩個工坊年營業收入超過200萬元,累計帶動100余戶農村婦女居家就業。

    “我年紀大了,做不了重活,多虧了朵努手工坊為我提供了收入來源。”家住裡湖瑤族鄉朵努社區的68歲居民何四妹說。2020年,何四妹進入朵努手工坊,學會了瑤族服飾制作技藝。一技傍身,何四妹有了生活來源,也樹立起生活信心。“在手工坊工作,一個月有2000多元收入,這讓我的生活有了保障。”何四妹說。

    “用印染技藝助力鄉親們增收。未來,我將嘗試把藍靛染技藝用在枕頭、背包等生活用品中,讓產品賣得更好。”黎鳳珍說。

    小染坊有了大前景,老手藝在這裡煥發出新活力……

    陝西寧強羌繡非遺傳承人王小琴——

    “讓大家繡出更美好的生活”

    本報記者  高  炳

    “這朵羊角花,造型設計挺別致”“這個摻針繡,針法改進了許多”……一根繡針、一團彩線、一張繡繃,繡娘們輕挑慢捻、飛針走線。在陝西省寧強縣羌繡非遺文化產業園的工坊裡,46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強羌繡傳承人王小琴在繡娘間來回穿梭,一一指點。

    “作為一門傳統技藝,羌繡曾經是羌族婦女的重要技能之一。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都能成為羌繡作品的圖案。”王小琴介紹,2015年,自己帶著在服裝行業打拼多年的經驗回到家鄉寧強縣,成立公司從事羌繡的設計研發、加工生產與銷售。

    “既要讓羌繡傳承下去,更要讓村裡的姐妹們用羌繡掙到錢。”用了數年時間,王小琴走遍了寧強縣的各個村落,尋找羌繡愛好者,鼓勵她們重拾針線。“找到后,我們組織免費培訓,教大家刺繡技藝。”王小琴說,“我們還簽了產品回收協議,要讓姐妹們安心制作繡片,無后顧之憂。”

    大安鎮新民村村民舒艷玲,就是王小琴“尋找到的”。“丈夫身體不好,小孩正上學,家裡還有兩位老人需要照顧。”遇到舒艷玲時,她正在種田、打零工,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沒想到,刺繡這個業余愛好,還能賺錢貼補家用。”舒艷玲說。

    王小琴在鎮上開設的培訓班,舒艷玲一場不落。晚上回家后,她還拿著繡繃,反復琢磨練習。勤奮、上進、底子好,再加上專業指導,舒艷玲的羌繡技藝很快就有了大的提高。“靠羌繡,現在每個月能掙3000多元。”舒艷玲說。

    一晃多年,舒艷玲已成為公司裡的“高級繡娘”,並擔任羌繡樣品工藝師。“接到羌繡產品新訂單,都由她先行先試,再為大伙兒制定工藝標準、設計制作流程。”王小琴說。

    舒艷玲的變化並非個例。為帶動更多鄉村婦女就業,在縣裡相關部門支持下,王小琴成立了10個羌繡傳習基地、6個專業合作社、3個社區工廠,吸納1700多名繡娘就業,其中有“高級繡娘”50余人、“中級繡娘”600余人。

    指尖技藝帶來了發展亮點,傳統寧強羌繡煥發生機。注重挖掘羌繡傳統魅力的王小琴,也走入專業院校學習刺繡先進理念﹔邀請設計團隊,在古樸藝術中融入新潮元素。

    “過去是保護激活,現在是傳承共融,未來要時尚創新。”談及發展,王小琴道出心願,“繡出精致作品的同時,也讓大家繡出更美好的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2日 06 版)

    (責編:任佳暉、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漂亮白嫩美女在线 | 美女**视频一级毛片|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理论在线| 韩国午夜理伦三级2020韩|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超时空要爱1080p| 影院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婷婷丽春院影视|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第一香蕉|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五月|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一级片在线免费看|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在线电影| 国产乱子伦片免费观看中字|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网站在线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 亚洲ts人妖网站| 黄大片在线观看| 蜜柚直播在线第一页| 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日本黄色一级大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野花日本中文版免费观看| 女神校花乳环调教|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欧美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999福利视频| 我想看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真实乱l仑全部视频|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高清国产一级毛片国语| 婷婷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窝窝午夜看片国产精品人体宴|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黄色a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