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期待·實現中國夢
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列夫·托爾斯泰)
——題記
十八大召開前夕,民眾高度關注這一盛會,這次我也加入到其中,密切關注著我黨未來會有什麼新的施政綱領、理論建設,會面臨什麼樣新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在后來我自己突然意識到這一悄然的變化,都感到很驚訝。十七大到十八大這五年,也是我成長、轉變最深刻的五年。07年讀研,08年遞交入黨申請書,2010年成為中共預備黨員,同時實現學生到工作社會角色的轉變,跨入醫療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行業,再到2011年轉為中共正式黨員。隨著年齡增長,工作三年,從學生到工作,從團員到黨員,不論視角與思維,還是責任與意識都大有進步。
中國社會這些年來的一個積極的變化,就是越來越多的民眾個體意識到自己的權力和責任,並積極投身到公共事務當中,公民意識不斷增強。大家關注這些,是因為這關系到每個個體的福祉,涌動的民意願意與國家的政策方向進行互動,對國家的未來五年乃至更長遠的走向都有深深的期待。
十八大會議報告中有很多引人注目的關鍵詞語,例如“不動搖”、“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興國之魂”、“美麗中國”、“共享尊嚴榮耀”、“政治清明”等,在這些詞語中,就可以找到很多“期待”。期待“經濟發展仍是中國的興國之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不能有絲毫動搖”﹔期待“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期待“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國家的興國之魂”﹔期待“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期待“同全國各族人民及香港澳門同胞在國家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一道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期待“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方針,全面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十八大報告中還概括了我國是近十年取得的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這是全國人民舉合力的非凡成就,而“能把56個民族、13億中國兒女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我很喜歡習近平同志所詮釋的“中國夢”這個詞語,用它來概括這些期待、理想與信念格外的貼切。似乎很多青年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十八大離我太遙遠,我人輕言微,能做什麼呢。中國夢范圍太大,這不是我自己的夢想。夢想之廣大,上升到民族國家,是國運昌隆,國泰民安﹔但夢想之細小,散落到平民百姓,就是是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過越幸福。當“我想上學”的孩子能走進課堂,當“我想治病救人”的學生實現救死扶傷的光榮使命,當“想掙點錢回家過節”的農民工能拿著血汗錢踏上歸途……當抽象的“中國夢”變成了每個人的真切感受,當每一個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和目標,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美好,這些還離我們很遙遠嗎?國家夢想以人民期望為基,人民群眾的點滴之願,托起中國夢想的實現。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所表明的一樣,“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因此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凝聚每一個人的力量,我的力量,你的力量,他的力量,凝聚每一個處於多元化社會中的個體,凝聚每一個人心共識,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奮斗,從而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
有方向才有生活,有理想才有方向,有期待才有中國夢,有理想才能圓夢。十八大報告正是努力通過“讓每個人有所期待”來凝聚一個國家的共識。發展的浪潮淘瀝了一代代的熱血青年,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肩上責任的分量,用使命感與時代感,通過自己的奮斗、智慧、決心與創新,編織共同的憧憬與期待,夢想就能成為不懈奮斗的動力,激情澎湃的源泉,而“中國夢”也必將能夠照進現實,照進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