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強和改進民族干部教育培訓工作
為民族地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才支撐
黨的十八大著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準確判斷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做出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重大部署,對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小康大業,人才為本。民族工作干部是黨和政府聯系少數民族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做好民族工作、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動民族地區科學發展的骨干力量。中央民族干部學院作為國家民委干部教育培訓主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深入貫徹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加強和改進民族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為推動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証、堅實的人才基礎和廣泛的智力支持,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全面認識和把握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深刻領會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翻番”,這不僅意味著民族地區的發展水平將與全國發展水平基本持平,而且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還具有特殊的政治內涵和經濟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我國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途徑,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是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鞏固邊疆的根本保障,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體現和客觀要求。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涉及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鞏固邊疆、維護國家統一等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國策,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體現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區大多發展滯后,如果落后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善,少數民族群眾不能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我國制定的一些發展目標就難以實現。
民族地區的發展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雖然隻佔全國總人口的8.49%,但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佔國土面積的64%。我國主要江河的源頭分布在民族地區,民族自治地方的水力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66%,森林面積佔43.9%,草原面積佔75%,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增強,關系到其他地區全面小康社會能否順利實現。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系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沒有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必須以全局眼光來審視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任務,以政治責任來重視,以科學思維來謀劃,以扎實行動來推進。
(二)清醒認識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諸多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民族地區與全國共同發展,取得了空前的進步,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少數民族事業專項規劃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等重大戰略的實施,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從未像今天這樣離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此之近。
然而,全國地區間和地區內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總體處於欠開發、欠發達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起點較低。全國80%以上的貧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區,民族地區人均GDP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8%,東西部人均GDP差距達2.1萬元﹔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不僅面臨著加快發展的使命,肩負著民族文化保護與創新的責任,還要處理好民族、宗教、生態保護、文化變遷等特殊問題,困難重重,任務艱巨,必須加倍努力。目前距離2020年僅有不到7年時間,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同時完成增總量、調結構、強科技的任務,就全國而言,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是短板、難點和重點。
二、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發揮民族干部教育培訓的先導性基礎性作用
(一)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事關民族地區的發展大計
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人才,離不開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胡錦濤同志曾指出:“要把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隊伍作為一件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加大工作力度,注重提高素質、改善結構,努力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少數民族干部隊伍。”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干部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在我國建設發展的各個領域,特別是民族地區發揮作用,貢獻才智,為改革開放、民族團結、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努力和重要貢獻。實踐証明,做好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選拔、使用工作,努力建設一支政治上跟黨走、群眾中有威望、工作上有業績的高素質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對於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實現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長治久安的戰略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二)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為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干部教育培訓是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的重要途徑,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干部教育培訓工作。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把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繼續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干部教育培訓事業取得了重大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這是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根本要求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同志在2010年出席中央黨校紀念西藏民族干部培訓班創辦30周年座談會時強調,更好更快地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必須繼續大力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優秀干部,必須進一步做好少數民族干部培訓工作。要繼續有計劃、分層次組織安排少數民族干部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增強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履行好維護穩定這個第一責任的本領。這些重要指示,既給我們民族干部培訓教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又提出了重要原則和遵循。
作為一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者,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必須以服務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服務干部隊伍建設為目的,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持續推進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的戰略任務,全面深化干部教育培訓改革,提升干部教育培訓質量,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思想政治保証、人才保証和智力支持。
(三)少數民族干部教育培訓事關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大計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民族工作的大環境發生了重要變化。全國政協副主席、新任國家民委主任王正偉將其形象地概括為:“民族工作‘進城’了,工作重點從邊疆和農村牧區延伸到城市和東部﹔民族工作‘下海’了,體制環境從計劃經濟變為市場經濟﹔民族工作‘入世’了,國際因素與國內因素密切交織在一起﹔民族工作‘上網’了,網絡世界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大。”環境的變化,帶來了民族工作著力方位的改變。同時,民族地區人才和高素質居民的流出持續超過外部人才的流入,人才與高素質普通勞動力的短缺,對於民族地區推進“新四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形成長期瓶頸。面對新的形勢和新情況新問題,民族工作者和少數民族干部必須善於正確分析、妥善應對,不斷提高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本領,著力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團結帶領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群眾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民族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要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以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質為目的,加大對領導干部特別是民族地區各級領導干部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牢固樹立黨的民族政策觀念,增進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感情,提高新形勢下處理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為民族地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才支撐。
三、不斷提高民族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水平,為推動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中央民族干部學院是國家民委干部教育培訓體系的主渠道,建院近10年來,不斷加強學院建設,結合民族工作新的形勢任務,擴大培訓規模,突出辦學特色,深化教學改革,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模式,加強調查研究,培訓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最近5年,共培訓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各類干部人才18000多人次。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既是學院的首要政治任務,也是促進學院事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和強大動力。作為一名教研工作者,要深刻認識黨的十八大對於干部教育培訓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增強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不斷提高民族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化水平。
(一)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在提高民族干部培訓工作科學化水平上進一步下功夫、見成效
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黨的十八大精神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中心內容,科學謀劃,周密部署,切實抓好十八大精神進課堂、進教參、進課題、進學員頭腦的工作。
一是在培訓內容上,緊扣培訓主題,加強培訓策劃,不斷強化“形勢政策”、“民族問題與民族工作”、“能力建設”三大模塊的課程開發,切實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重點,圍繞黨的十八大確立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抓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培訓﹔加強黨性黨風黨紀教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加強民族理論的教育,幫助民族干部樹立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推動廣大干部學習和掌握民族政策與民族法律法規。加強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培養﹔以提高履職能力、完善知識結構為目的開展知識教育。
二是在培訓方式上,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講授與現場教學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員研討相結合、國內培訓與境外培訓考察相結合的原則,既不斷優化傳統教學方法,又通過改革探索創新形式,切實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要根據民族工作、民族地區發展需要,堅持以培訓需求為基本導向,實現組織需求、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的有機統一。要面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干部、從事民族工作和民委工作的干部,科學設置培訓任務、項目和班次,分類分級開展培訓。要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增強少數民族學員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推動民族地區科學發展的能力。
(二)加強調查研究,注重解決問題
近年來,學院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民族干部教育培訓道路。按照委領導關於利用干部培訓平臺加強調查研究的要求,教研部把做好“送上門來的調研”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依托各類培訓班,圍繞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和基層民族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採取“培訓+調研”的模式開展調查研究,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下一步,將圍繞民族地區如何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重大課題,深入調研,找準問題,研究解決辦法,積極為推動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