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國家發展巨變的雄壯交響,也是人民笑顏綻放的鮮活故事。回望202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地方考察中走進田間車間,情系百姓鄉親。人民網記者通過回訪總書記考察過的特色產業,描繪各地人民以實干圓夢小康、用雙手成就幸福的壯美畫卷。
4月25日,習近平來到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詳細詢問葡萄產量、品質、銷路、價格等情況。他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曾經的毛竹山村以種植傳統農作物謀生,生活普遍困難,有民謠記載“毛竹山,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湯,有女不嫁毛竹山”。如今,這裡變成了“毛竹山,葡萄香,家家戶戶住樓房,共同富裕奔小康”。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2月3日,習近平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在黔西縣(現為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習近平走進扶貧車間,了解發展特色苗繡產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等情況。
“這兩年村子裡有織架的人家又多了!”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傳習所,傳承人楊永良講述的已不再是養家糊口與傳承技藝的無奈,而是乘政策東風,培養更多匠人的從容。 6月7日,習近平來到位於西寧市城中區的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在生產車間,習近平察看原材料、生產流程、產品展示,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牙藏毯手工編織技藝的保護傳承,對企業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表示肯定。
2020年柳州實現袋裝螺螄粉銷售收入110億元﹔配套及衍生產業銷售收入130億元﹔實體門店銷售收入118億元……一碗螺螄粉,短短幾年時間裡竟做成“三個百億”的大產業。 “真是令人驚奇!小米粉搞出這麼大規模的產業來,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總結。”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來到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詳細了解螺螄粉特色產業促進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等情況。
“沙縣人走南闖北,把沙縣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產業。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夏茂鎮俞邦村,在小吃攤邊、特產店裡、村民家門前,同鄉親們親切交談,詳細了解沙縣小吃發展現狀和前景。他強調,要抓住機遇、開闊眼界,適應市場需求,繼續探索創新,在創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領風騷。
一排排紅瓦黃牆的平房小院錯落有致,筆直整潔的村道兩旁立著太陽能路燈……走進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藍天白雲下,“聽黨話、跟黨走、鄉村興、人民富”的幾個大字映入眼簾。移步牧家小院,陽光透過玻璃房灑進來,十分溫暖。 2021年6月8日,習近平來到這裡,藏族牧民索南才讓率一家老小熱情邀請總書記到家裡做客,並獻上哈達。習近平走進家中,屋裡屋外仔細察看,並同一家人圍坐在客廳聊家常。索南才讓激動地說,牧民生活好,全靠黨的政策好,衷心感謝共產黨,衷心感謝總書記。
5月13日,正在河南省南陽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調研庫區移民安置等情況。他走進利用南水北調移民村產業發展資金建立起來的丹江綠色果蔬園基地,實地察看獼猴桃長勢,詳細了解移民就業、增收情況。聽說全村300余人從事果蔬產業,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習近平十分高興。 “要繼續做好移民安置后續幫扶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種田務農、外出務工、發展新業態一起抓,多措並舉暢通增收渠道,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習近平強調。
武夷山生態優越、資源豐富,茶文化源遠流長,是烏龍茶、紅茶的發源地。 今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習近平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要善於挖掘和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加強地方優質品種保護,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統籌做好產業、科技、文化這篇大文章。” 5月12日,習近平來到河南南陽月季博覽園,聽取當地月季產業發展和帶動群眾增收情況介紹,乘車察看博覽園風貌。